父母总喜欢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哦!”但是很少反思,自己是不是会“听话”的父母?“快写作业去!”“赶紧睡去,明天要上学!”“我现在还有事,明天再说”……他们希望孩子就像机器人一样,按编好的程序执行命令。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人类有两只耳朵,一张嘴,意思是要“多听少说”。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亲子交往也不例外。无论孩子处在哪个年龄段,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直到孩子成人,他们都会喜欢懂得“听话”的家长,不乐意接受“爱说教”的父母。“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丰富的语言,即‘儿童的100种语言’。儿童自己的哲学,有待父母去发现和理解。”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福建省家教研究会学术专委会主任程英说,孩子都喜欢会听话的家长,而不愿意接受一个爱说教的父母。会听话,也就是说善于听话,就是在倾听孩子交流思想、表达心声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仅要用耳朵认真听孩子们说了什么。还需要用心用情,全身心去感受孩子在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对孩子而言,家长愿意听自己说话很重要,而家长怎么听同样重要。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蹲下身子,用真诚的目光注视孩子,用微笑的表情去鼓励孩子。还要适当地用一些轻柔的动作去抚慰孩子。因此,对家长而言,学会倾听一定会帮你打开与孩子成功沟通的一扇窗户。在用心用情倾听孩子交流想法、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你带给孩子的是尊重、理解和温暖,收获的却是信任和爱戴,以及亲子之间和谐沟通的默契。
如何与孩子达成有效的沟通?程英建议,首先家长要理解儿童喜怒哀乐情绪背后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孩子为什么悲伤?为什么你的孩子总喜欢和家长拧着干,不服家长的管教?究竟孩子为什么伤心,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愤怒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绪,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家长不要急于去降火,对于孩子的一些愤怒的提问和疑问,家长也不要急着回答,更不要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程英说,在沟通中,家长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真诚的目光注视孩子,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都倾诉出来。家长要耐心地听孩子的想法与认识,试着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程英举例,曾经有个孩子看着天说:“天要下雨了,天为什么要下雨呢?”他觉得很惆怅。家长该如何应对?此时,家长们不要急着把科学的道理告知孩子,而应该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孩子讲到天要下雨会那么惆怅呢?家长可以问孩子:“你觉得天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孩子说:“今天天气一定心情不好,所以天就下雨了,下雨就是白云流的眼泪。”此时,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心情不好,可以问他:“那你觉得天气为什么会伤心呢?”孩子也许会说:“今天天气被老师批评了,今天天气没有得到老师的奖励,所以他伤心,他难过了。”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家长慢慢地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把自己情绪背后的一些想法说出来,让孩子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
其次,家长要赋予儿童成长的勇气和力量。倾听不仅仅是了解孩子的思想,去抚慰孩子的情绪,还是一个对儿童成长赋能的积极过程,所以对家长来说,不仅仅要听孩子说,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各种反应。不断反思、解释孩子的行为,通过在倾听过程中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分析孩子的发展现状,试着以适宜的方式回应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究和发现,了解孩子想法的同时,将自信赋予孩子。比如,曾有一位孩子在讲到邻居家毛毛的故事,他说毛毛非常伤心,因为他在幼儿园被别人抢玩具了,所以一直哭。家长在了解事情起因之后可以问孩子:“那你觉得可以怎么帮助毛毛呢?”这样的问题引导,可以教会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培养孩子一种自信,培养孩子一种善良的做法。同时,孩子如果在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说了他一些非常伤心的事情。家长除了倾听,了解孩子的思路,用以化解他一些不良情绪之外,还可以积极地引导,比如说:“那你觉得下次遇见这事情,那你该怎么办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和孩子分析该如何处理这些纠纷,处理这些矛盾,帮助孩子掌握人际交往的一些必要方法。如果是孩子与毛毛发生了矛盾,这时候家长就要引导说:“那你觉得毛毛被你推了以后,他是不是很伤心呢?你要是被别人推的心情会怎样呢?”在类似的问题中,孩子就会推己及人,也会把别人的观点投射到自己的情绪上,慢慢地就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孩子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就会慢慢修正一些自私任性的习惯。因此,家长在倾听孩子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慢慢地来使他明白一些道理,这就是一个正能量的赋予过程。
(来源: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