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第5版:

依法打击网络谣言 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林艺婷 制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迅速,民众即便足不出户也能得知天下事。但是网络信息真假杂糅,一些网友为博人眼球,满足人们的猎奇心态,便会“无中生有”。谣言借助网络裂变传播,引爆舆论,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甚至严重影响被造谣者的生活。今年年初,公安部决定,将2024年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持续加大全链条、全平台、全领域打击力度。

虚构事实引发不良影响

“一年(8)班秦朗,你的寒假作业落巴黎厕所啦!”今年2月,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thurman猫一杯”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很快,“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此戏剧性的事件,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不少热心网友纷纷加入“寻人大军”。不久后,博主再次发文声称,已联系上孩子的家人,将寒假作业物归原主,事件逐渐褪去热度。然而,时隔两个月,事件迎来了“反转”,“thurman猫一杯”为视频造假公开道歉。原来,视频引发全网热议的同时,也引起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的重点关注。经调查得知,为了吸粉引流,“thurman猫一杯”与同事共同策划、编造了“拾到小学生作业”的系列视频脚本,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公安机关依法对相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

有网友疑惑,网红想出名,拍个段子哗众取宠,行政处罚是否过于严苛?近年来,一些自媒体从业人员假借社会热点,编造网络谣言,以此“蹭热度”给自己的账号吸粉引流,谋取利益。部分网友未核实信息,便散布、转发不实信息,无形中便会为谣言的传播“添把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发布、转发所谓“不经意的言论”,可能会损害公众利益,扰乱公共秩序。

延平某餐饮企业负责人陈女士,就对谣言的危害深有感触。去年,一位顾客在300多人的本地微信群里发布信息称,该企业不顾食品卫生安全,使用自来水调配饮品销售给顾客。陈女士得知消息后,通过私信与这位网友沟通,她表示企业已安装净水设备,水源达到直饮水标准,可以提供相关证明。该网友当即在微信群内对自己的不当言论进行道歉。“网友未经核实就在网络平台公开发泄不满情绪,向消费者传达误导信息,损害企业形象。”陈女士认为,“谣言猛于虎”这句话毫不夸张,它可以轻易摧毁一个企业数十年辛苦经营的品牌。

去年,中国食品报曝光了年度十大食品谣言:蔬菜喷甲醛保鲜、养殖虾泡药、臭豆腐造假、鲜面条里含硼砂……这些直接关系到民众“舌尖安全”的食品类谣言是网络谣言“重灾区”。

记者了解到,传播食品谣言的多为自媒体,他们通过制造话题博出位,得流量。或是以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披着“伪科学”的外衣危言耸听,干扰大众认知。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早年,“吃味精会脱发、致癌”的传言不胫而走,不明就里的群众以讹传讹。受此影响,一些味精企业在舆论的攻势下溃不成军,业绩一再走下坡路。经过辟谣大家才注意到,味精里非但没有“科技与狠活”,原料只有小麦。而莲花味精、武夷米味精等味精制作企业还有“绿色食品”证书。

常见网络谣言类型

“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群众恐慌、不安等负面情绪,扰乱社会秩序。不仅损害公共利益,还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南平市公安局民警吴健介绍,今年以来,南平警方查处了多起较为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件。

2024年2月,延平网民郑某某在某网络平台编造发布“听说某店铺门口无差别捅人”谣言信息,引发网民恐慌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类谣言属于捏造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

2024年2月,建瓯叶某在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凭空捏造“高铁站已经修到家门口了”的网络谣言。另有延平网民林某某,在无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剪辑制作“延平区中坪村建飞机场”的短视频,并发布在某网络平台。

2024年3月,延平网民许某某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为博取眼球,在某网络平台发布“延平某小区一未成年人坠楼”的不实虚假信息。许某某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延平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消除影响,并签署了保证书。

此外,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网络谣言。针对个人,特别是名人而编造的虚假信息,以及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谣言,在网络传播的频次也较高。

吴健表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编造、传播、散布谣言等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打击网络谣言等违法行为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违者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希望广大网友保持理性思考,不信谣、不传谣。

散播谣言需要承担责任

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依托“净网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其中包括:借热点舆情事件进行造谣传谣;自媒体运营人员炮制谣言进行吸粉引流、非法牟利;编造虚假警情、疫情、险情、灾情等违法犯罪行为。今年,公安部将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近期,南平市公安机关联合多个单位部门,积极开展“六进”宣传活动。即: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以提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识谣、辨谣、防谣能力。

那么,制造、散布网络谣言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南平警方提醒市民,如果散布的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变得更加简便快捷,海量资讯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对信息缺乏鉴别能力的网友,容易轻信谣言,成为谣言的“传话筒”。广大群众应当如何甄别网络谣言,以避免被谣言发布者主观臆测带偏?南平警方提醒,看到网络信息时,市民朋友可以首先关注文章的出处,看看是否由权威媒体或机构发布。其次,判断内容观点的客观性。阅读时应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否存在夸大其词、断章取义、文不对题、移花接木、极端言论等。还有部分平台为吸引流量,会将含有大量广告、网络小说、色情图片链接在资讯信息中,要注意避免误点此类链接。

如今,不少网络平台都开设了专门的辟谣账号,帮助网友过滤违法信息。如,抖音平台、新浪微博都有官方的辟谣账号,及时更新辟谣信息和警方的查处结果,并鼓励网友提供线索。微信小程序里的“辟谣助手”,可以通过复制信息鉴别谣言,网友转载过的文章,一旦被系统识别为谣言,还能发送辟谣提醒,以减少谣言对网友的“蛊惑”和伤害。而大部分网络平台系统,自带违法违规、不良信息举报功能。只需根据提示填写举报内容,受理中心会根据网友的描述做出限制浏览、关停账号,或移送公安机关等方式处理。

在网络时代,每一位传播者传播的任何一个谣言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要谨言慎行,拒绝成为“键盘侠”,坚决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每一个网民都有义务抵制虚假信息,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虚假信息,不冷眼旁观。

相关链接

网络谣言的定义

“网络谣言”指行为人(或组织)在没有事实依据的前提下,针对单位、不特定多人,公共事件进行编造,并通过境内外网站、社交平台等网络介质进行传播,进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虚假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2024-06-12 □本报记者 黄靓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08509.html 1 依法打击网络谣言 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