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责任。它要求施救者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先行处理,为后续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对急救知识知之甚少,认为这是医生的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急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施救者。掌握正确有效的急救方法,能帮助患者脱险,甚至挽救他们的生命。
近年来,通过宣传和指导,不少市民的急救意识虽有所提高,但南平市红十字会急救技能培训师冯建民发现,普通群众掌握的急救技能还比较单一。为此,记者采访了冯建民,请他介绍不同场景下的急救方式。
心梗、脑梗
家中老人突发心梗、脑梗常常让家属措手不及。殊不知,在等待送医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很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心梗最明显的症状是突发胸痛,患者会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恶心、呼吸困难等。如果患者心脏疼痛在15分钟以上,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症状时,不能再继续服用,应立即拨打120。家属不能再让患者起身走路,需安抚其情绪。因为激动的情绪和身体活动,会提高心脏耗氧量,加速心肌坏死的可能。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脑梗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视物模糊,手臂感觉单侧无力,言语含糊不清。此时为了避免患者失去平衡摔倒,应避免搬动和摇晃。解开其衣领和腰带,取出假牙,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发生呕吐物误吸。呼叫120时密切观察呼吸、脉搏和瞳孔,一旦发现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可采取心肺复苏术,直到患者有自主呼吸。
游泳溺水
不会游泳的救护者在发现溺水者后,可将竹竿、绳索或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靠岸边。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溺水者的存活率。
如果是下水施救,要保持镇静,让溺水者采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上岸后,应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异物,如泥沙、水草等,以保持其呼吸道畅通。避免用倒背、按压腹部等错误的急救方式。施救者先观察溺水者的意识状态,判断其是否保持清醒。若呼喊溺水者毫无反应,则表明其已失去意识,此时应立即进入紧急救援。
可通过观察溺水者的胸廓起伏来判断其呼吸是否正常。若胸廓无起伏或起伏微弱,则表明溺水者已出现呼吸障碍,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此外,还应关注溺水者的生命体征,如心跳、体温的变化等。
运动中心脏骤停
运动中心脏骤停主要分两种情况:原发性心脏骤停和继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通常与心脏本身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有关,如冠心病、心肌病等;而继发性心脏骤停则大多由于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如,不注意运动频率,造成呼吸紊乱,引发心律失衡。运动量过量对心脏造成负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肌缺血,从而出现心脏骤停。心脏骤停通常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患者可能瞬间倒地,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施救时首先确保现场安全,避免伤者受到进一步伤害。轻拍伤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判断其是否有意识。如果伤者无反应,立即指派某人拨打当地的救护电话。让伤者平躺在地上,开放气道。将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伤者胸骨中央,另一只手放在第一只手的上面,交叉叠放,用身体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部至少5厘米,按压频率约为每分钟100-120次。每30次心脏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在专业医疗人员接手之前,不要停止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如果现场有AED,可按操作提示分析患者心律,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
气道梗阻
饮食过程中发生气道梗阻,需要迅速判断气道梗阻的程度,并作出处理。发生轻度气道梗阻时,患者会突然出现严重呛咳、呼吸困难,意识清楚。此时可告知患者自救方法,背靠墙,用一只手握成拳头,拳眼放在肚脐以上两横指的位置,另一只手托住拳头,由下向上冲击腹部4-6次,尝试将异物排出。也可以将上腹抵压在椅背、桌边、栏杆等坚硬处,连续弯腰挤压腹部4-6次。
重度气道梗阻时,患者可能无声、有窒息感,并出现面部紫绀。若患者尚清醒,可嘱其弯腰。施救者手掌五指稍屈,握成空手拳状,稍用力击打其后背中间4-6次。对于孕妇或肥胖人群,腹部不能按压,可改按压胸骨下半部分,使胸腔压力突然增加,以排出异物。
婴幼儿发生气道梗阻时,首先鼓励孩子大声咳嗽,自主排出异物。无效后,可采用背部叩击法,将小孩俯卧于一侧前臂上,同侧手固定孩子下颌角,使其头部轻度后仰,打开气道。用另一只手固定小孩的头颈部,头部压低,头部低于躯干,用手掌根叩击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的位置。家长在进行急救时,务必保持冷静,迅速而准确地操作,同时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
交通事故
发生交通事故后,伤者如出现开放性出血损伤时,应迅速止血、减少感染风险。如果伤口内有异物,应先用干净的布料轻轻包裹并固定住,以防止进一步损伤或污染。在无消毒剂可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清水冲洗伤口,以减少感染风险。在处理伤口时,避免使用不干净的物品或器械,尽量避免触碰伤口附近的肌肉或骨骼,以免加重损伤。
对于较小的出血口,可以通过直接压迫出血部位达到止血效果。对于较大出血口,尤其是来自动脉的出血,可以使用加压包扎的方法以压迫止血。再用布条绑扎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但需注意每隔30分钟至1小时松开一次,以避免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对于疑似发生肢体骨折的伤者,避免随意移动,可以使用夹板、绷带等进行简单固定。再用衣物包裹伤者,使其身体温暖,避免休克。疑似颈部、脊柱受伤的伤者,先检查其能否自主活动颈部和脊柱,有无头痛、恶心、四肢麻木感。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不要随意移动伤者,以免加重伤势。在移动伤者时,用颈托或双手托住伤者头部,务必保持头部和脊柱的稳定。
遭遇火灾
火灾现场含有大量浓烟,伤者容易发生缺氧窒息和烟雾中毒,应迅速将其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以减少进一步的吸入。接着,观察患者的症状。轻度烟雾吸入可能导致咳嗽,此时,可以鼓励伤者深呼吸,以加速肺部排出有害物质,咳嗽以排出痰液和异物。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则需要采用头低脚高的体位,以防止呕吐物或痰液堵塞呼吸道。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危险信号,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时,尽快将伤者的肢体用凉水冲洗,或浸入到凉水中,降低伤处的温度,一般需20-30分钟。伤时若穿着贴身的衣服,要在冷水冲洗后脱除或使用剪刀剪开并小心除去,切不可强行剥脱。不要将水泡挑破,更不能听信偏方,在烧烫伤部位涂抹牙膏、酱油、白糖、烟灰等。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做正规的急救处理。
(黄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