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成长没烦恼?
当前,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助力青少年关爱自身、增强心理韧性,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发挥媒体社会公益力量,本期起闽北日报《教育周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成长聊愈》,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及家长搭建互动平台,为青春护航,为成长解忧。
我们还将组建由南平市心理专家、中小学名师、家庭教育专家、关爱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有识之士等组成的“心”朋友成长导师团,通过专栏、微信、直播、短视频、线下活动等方式,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指导。
欢迎广大读者通过邮箱mbrbjyzk@163.com、闽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南平发布APP“青春树洞”投稿专区,匿名投递您的心事与烦恼,我们将一一收藏并邀请导师做专属解答。
本期成长导师:
陈建福,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省委讲师团联合评选全省100名首批“新时代宣讲师”,共青团福建省委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中高考志愿填报专家,福建省妇联家庭关爱公益讲师团讲师。
“心”朋友:
您好!
眼下正是毕业生填报志愿的阶段。高考专业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发展。对于即将步入大学的我而言,同样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与憧憬。然而,近期我与父母在探讨大学专业选择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也让我感到困扰与迷茫,不知该如何在矛盾中寻求平衡。
大学专业的选择不仅决定了我接下来几年的学习方向,更关系着我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在探讨大学专业选择的过程中,我的个人兴趣与家庭期望之间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从小我就对计算机科学充满向往,梦想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然而,身为医生的父亲却希望我未来也从事医生这份职业,因其工作稳定且受人尊敬。加之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的不了解,总担心我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在父母的期望和引导下,我陷入了纠结和迷茫。也曾试图与父母沟通,但每次都被“职业前途”等论调驳回。我的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在这场专业选择的分歧中,父母是出于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个人认知,为我规划职业道路。他们忽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个领域充满兴趣,我才有可能潜心钻研,从中获得成就感。但是,我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如果按照父亲的职业规划,我或许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未来就业道路可能更加顺畅。如今的我十分迷茫,该如何找到既能与家人理性沟通,又能实现个人梦想的解决方案呢?
学生:小琪
小琪:
你好!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你的情况较为常见。不少毕业生会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期望,其中不乏因满足父母期望而放弃自己兴趣爱好的情况。这种矛盾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我对父母们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或“稳定职业”的想法并不认同。多年来,我为上万名学子报名中高考志愿提供咨询服务,总结了“七维角度法”,你不妨邀请父母一同参考后再做决定。
政策解读。院校招生政策每年都有新的变动,主要看:《2024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实施法》《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分历史组和物理组》《志愿填报指南分历史组和物理组》、各高校官网的招生章程、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阳光高考官方网站、福建省网上填报志愿系统考生操作手册,考生、学生家长一定要对政策进行认真解读和关注。
分数排位。高考分数出来后,关注自己在本科还是专科的切线上,以及自己在全省的排位,这样可以比较精准对位所报的学校和专业。
兴趣爱好。填报志愿时要做到以考生为主,家长为辅,充分尊重考生意愿和兴趣爱好,避免家长一手承办。当孩子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时,会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探索,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远胜于外部的压力和期望。
性格特长。在专业选择上应该遵从“扬长避短”的原则,你需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选择与个人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专业,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
职业规划。在做职业规划时,首先,要了解大学设置了哪些专业,这些专业学些什么,就业方向等。其次,要了解自己擅长、适合什么职业。有条件的考生可以做职业、兴趣测评,先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做一个综合测评,以便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最后,再根据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拟出自己有意向的专业。
考研出国。院校有合作关系的院校或相应的语言专业。在选择前,一定要对院校、自身及家庭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家长沟通商量,以免盲目选择给家庭带来负担。
地域选择。院校地理位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校的发展,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深造和同学人脉关系。所在地区的气候、饮食、生活习惯也考验着孩子的生活适应性。所以,在选择高校时,要需要综合考虑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
如今交通便利,且距离你填报高考志愿还有一些时间。不妨和父母正面沟通交流,提前了解向往院校的城市环境、校园环境,以及专业设置。经过深思熟虑后,谨慎选择,避免未来入学后产生心理落差,患得患失。
你的朋友:陈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