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奥秘藏万千,探寻真知志愈坚”。喜欢生物、学习生物、从教生物在慢慢改变我的世界。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自然科学,每一次发现,都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真相;生物学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学科,触碰它的任何一部分,皆是与生命的对话;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每一次学习,都让生活有了不同视角。
循序渐思 寻因溯果
新叶的向光生长,是为了获得能量;孔雀炫彩地开屏,是为了种群的繁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能量和物质的流转。通过学习生物可以让生命的各种现象得到具象化的解释,生物学就像一把钥匙,可以解锁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故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我们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是围绕着回答生命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三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投放在“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有什么用”的灌输上,忽略了“知识如何产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违背了生物科学的本质,也违背了学生生物学概念的建构过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由因及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知识,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年少的你,听到铃声会疾步冲向教室,毕业的你,再听铃声却漫步校园之外。这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有利于我们适应多变的环境。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生物学源于生活,也会用于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收集生活元素,注重学生生活体验。以真实的情境为载体,将生活化的案例和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学习前的概念矛盾,制造认知冲突,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从生物学的角度重新解读生活。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化、问题清晰化。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老子有言: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世界不仅仅是我们的,世界是由千千万万的生物共同构成的。每一个生命都有春天,每一种生物都有价值。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从生物的视角解读,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活力,让五彩斑斓的生命光彩照亮地球家园的共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