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致敬奋斗者,展望新图景,一串串成就盘点,一句句亲切话语,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激励全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过去的一年,成绩令人鼓舞。奋斗为笔,山河为卷,每一处笔墨,都在勾勒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人民的生活也展示出多姿多彩的样式。习主席用一次次到地方考察的所见所闻,向我们如数家珍地描述道:“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对大家关心的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问题,我一直挂念。一年来,基础养老金提高了,房贷利率下调了,直接结算范围扩大方便了异地就医,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了生活品质……大家的获得感又充实了许多。”一年的时间不算长,我们身边的变化可圈可点,我们的获得感可感可触。
无论走到哪里,念兹在兹的是人民;无论何时何地,牵肠挂肚的是民生。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再到“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殷殷嘱托,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追求。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既有远景展望、宏观设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改革观,对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擘画与部署;又有近处抓手、微观思考。“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我们才能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深厚的力量,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要确保“头等大事”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人民勤务员的称谓,体现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正确摆位;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党的性质、宗旨使然。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甘为孺子,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精神状态,把为民服务的一件件、一桩桩实事办好,才是本真、本分、本色。党员干部要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那样,把为民服务的根扎深扎牢,把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化作具体行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方能架起更多党与群众的“连心桥”,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要巩固拓展“根本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来到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看到一处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贴着《服务群众事项清单》,高兴地说:“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从身边变化看改革,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细微的实践成果,可以真切感知改革之力、为民之道。“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和群众需求,关注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运用改革办法和创新手段,把连接千家万户、关乎每个具体人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方能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收获广纳民智、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大成效。
要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打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新时代,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必须毫不动摇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主席说:“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百年奋斗,我们党用“一切为了人民”的实际行动,汇聚起了排山倒海的力量。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只要我们锚定目标、勇毅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求真务实、干字当头,就一定能把宏伟愿景化为美好实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