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第6版:

呵护耳朵健康 聆听美好世界

陈丽琴用电耳镜进行耳道检查

大自然的鸟叫虫鸣,悠扬的音乐,顺畅的沟通交流……这一切都离不开听力。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失去听力,生活也会随之黯淡无光。24日,南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丽琴介绍,生活中许多因素都可能对听力造成伤害,了解这些潜在的风险,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

生活中,噪音无处不在。我们都知道,尖锐刺耳的声响会让听力瞬间受到刺激,如鞭炮声、爆破声、电钻轰鸣声等。高频噪音引发的急性听力损伤较为常见,它对内耳毛细胞有着极大的杀伤力。内耳毛细胞是产生听觉的关键部分,一旦受损,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对于此类损伤,只要远离高分贝的噪音环境,或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听力很快就能恢复。

有些噪音虽然能够承受,却在悄悄损伤我们的听力。“像纺织厂、工地这类噪音较大的工作环境,长期处于其中,听力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下降。”陈丽琴指出,听力下降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与个人基因、当下接受的噪音的强度和刺激的时长密切相关。有的人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发现自己的听力出现问题,而有的人则可能经历较长时间才被发现。慢性听力受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伤害,尽早干预,可以延缓耳背的加重。

还有一种不易察觉的低频噪音,虽然听起来不像高分贝噪音那样刺耳,但长时间也会对听力造成慢性损伤。比如,冰箱、空调、变压器在运行时发出的“嗡嗡”声,就属于低频噪音。低频噪音对听力的直接损害相对较小,但长期接触仍可能对听力、睡眠、内分泌等生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往年高考体检中,陈丽琴发现,学生听力下降的病例时有发生。经过问诊得知,个别学生为了解压放松,经常佩戴入耳式耳机听音乐。长此以往,内耳毛细胞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伤,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英语听力考试,未来的专业选择还会受到限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使用外挂式耳机,同样可能影响听力。因此,在使用耳机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和时长,避免过度刺激耳朵。

那么,如何检测听力是否受损呢?医生一般会通过仪器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来测试患者的听力反应。如果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没有反应,就意味着听力可能出现了下降。

除了噪音损伤,耳部感染也是影响听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采耳深受部分消费者欢迎,但如果使用不洁净的采耳工具,就很可能会导致耳道内真菌感染,进而影响听力。游泳时,若脏水进入鼻腔、耳朵,且没有及时清理干净,滋生的细菌或真菌也可能引发耳部感染。不当的擤鼻涕方式,会使鼻腔内的压力变化,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可导致中耳积液,引起听力下降。不过,这类听力损伤的患者只要发现及时并进行正确治疗,通常是可以恢复的。

“老年人出现耳背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陈丽琴解释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逐渐老化,耳部结构和功能也会出现退行性病变。如果家族中有听力下降的病史,也需要考虑遗传因素。此外,一些老年人在服用药品时,忽略了药品内可能含有耳毒性成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没有注意到药物对听力的损伤。“老年人的听力下降虽然不能完全逆转,但可以通过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延缓听力功能减退,或是佩戴助听器提高生活质量。”陈丽琴提醒老年朋友,在佩戴助听器时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精准调试,切不可随意在网上购买。因为不合适的助听器不仅无法有效改善听力,还可能对耳朵造成进一步伤害。

听力下降的一些迹象其实会表现在生活细节中,只要留心就能察觉。比如,当合家欢聚,多人一同聊天、欢笑时,若是有家人频繁出现听不清他人说话,需要反复询问谈话内容的情况,很可能就是听力下降的信号;家人在看电视或手机时,音量总是调得过大,让旁人感到吵闹不适,当事人却浑然不觉,也应当引起重视;交流时,家人往往答非所问,或在背后呼唤毫无反应,也有可能是听力下降的表现。当发现这些细微变化时,应当劝说家人及时就医确诊,以免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唐雯晖 文/摄
2025-02-26 □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唐雯晖 文/摄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19500.html 1 呵护耳朵健康 聆听美好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