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第7版:

武夷茶传承的“她力量”

季素英在摇青

季素英(左二)指导学生看青叶

扫一扫,看视频

进入春茶季的武夷山,一城茶香。

6日,武夷街道黄柏村,其云岩茶有限公司天地人和茶庄园,晒青架上,一个个水筛整齐摆放,水筛中的茶叶青叶,似乎看得见,它们在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倒青有没有达到标准,我们可以看青叶色泽的变化,也可以闻青叶的气味,还可以用手触摸青叶,看它的软硬度。”

晒青架旁,季素英一会拿起青叶,一会用手触摸青叶,同时,向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4名学生,一句句说着倒青的注意事项。

看天做青,看青做青。“青叶看得准,距离做一泡好茶就不远了。”季素英说。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犹如一幅细腻而繁复的画卷,每一道工序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笔触。

在以传承和弘扬武夷茶文化为己任的季素英看来,学做茶,需要细心、耐心和专注。而传授制茶技艺,就像等待一朵花开,在细心、耐心和专注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微笑”,即积极乐观的态度。

择一事,终一生。从2003年开始学习做茶,到2024年获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一路走来,武夷山市其云岩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季素英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武夷茶。

她是“女茶人”,“谁说女子不如男”

季素英是武夷山人,祖辈三代都制茶。

生长在武夷山,季素英从小时候就开始接触茶。“我几乎是从懂事起,一只脚就踏入茶业界。”季素英说。刚开始的时候,从1斤半茶青开始摇,不时加茶青,加到后面,水筛上的茶青足有七八斤重。虽然手破皮了,却是不能停下来的,还是得忍痛继续。不消说,还有那温度在260到300度之间的炒锅,一个小小的错误姿势,就会给手带来很大的伤害。刚开始做茶,因为方法掌握不当,她的手经常被烫出许多泡。

做茶是件辛苦的事情,每年的春茶季,茶农们在整整一个月里,晚上都只能睡3-4个小时。虽然如此,季素英依然热爱做茶,除了谋生的需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武夷岩茶制作的艰辛并没有吓退倔强的季素英。最终,她如愿以偿和武夷岩茶界元老举起竹筛学起了做茶。这筛子一举,就是二十多年。

“做手工茶很苦,很多年轻男人都不一定愿意承担起传承传统手工制茶的担子,没想到你一个女孩子竟然有这份毅力。”季素英的师傅很欣慰地说,“很高兴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份苦,愿意对制茶技艺进行传承。”

传承有序。季素英始终遵循着师父的教诲,坚持手工制茶技艺以保持茶的自然生命。

她是“老板”,教员工学做茶

茶艺专业毕业的王晓琴,如今已经能够独立做出一款好茶了。

“是老板教得好。”她说。

2016年,中专毕业后,王晓琴进入其云公司,2017年便开始学习手工摇青。“只要有兴趣,老板都会鼓励我们。”在她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9年。“老板觉得我们可以独立上手做茶了,便给了我们100斤青叶。”

“从想学做茶到会做茶,从偶尔做出好茶到经常做出好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需要花费不少茶叶,而我,最不缺就是茶叶了。”季素英说。

“她既是公司的董事长,也是我的老师。”制茶工程师胡启南说。2018年10月,在亲戚朋友的推荐下,有一定制茶经验的他成为其云岩茶有限公司一员,开启与茶亲密接触的旅途。

在胡启南的记忆中,从第一天成为其云公司一员之后,季素英不仅系统地教他做茶,提高技艺,也为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员工提供方便。

在天地人和茶庄园,季素英创建的图书驿站,不仅囊括了目前已出版的武夷茶所有相关书籍,更有许多闽北历史文化、中国人文社科和中国经济方面的著作。“图书驿站的门是24小时开着的,随时都可以在这里阅读。”不仅如此,茶叶审评室的各种茶样都近乎无限量供应,“我经常和同事在审评室一起交流。哪泡茶的品种特征更明显,哪泡茶做青更熟更透。”

如今,其云公司培养了六名制茶工程师,数十名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师、高级茶艺师。

她是 “师傅”,对学生倾囊相授

摇拖鞋,似乎是其云公司的“传统”。

摇拖鞋合格的标准是,能把分散放置在竹筛两边的拖鞋聚在中间。

王晓琴摇过,胡启南摇过,每一批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进入其云公司的学生,一一不落。

“我们都是从摇拖鞋开始学习做茶的。”6日,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学生马鑫磊说。

2018年,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被确定为福建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为扎实做好试点工作,学校探索实行双导师制,在本校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聘请全国优秀制茶师、制茶技能大师、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等具备相关资质的个人或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校外导师及单位,通过“传帮带”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

季素英是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第一批现代学徒制校外导师。从2018年开始,她便当起了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的“师傅”。

“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他们叫我‘师傅’的时候,我总恨不得把所有我会的东西都教给他们。”她说,“到今年已经第四批了。”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们基本上都掌握了手工做茶。”马鑫磊的同班同学,童广乐、李顶辉、李俊阳说。他们四人从2023年开始拜师季素英。

“在茶企亲身体验过做茶之后,让我更能理解当时学校里老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仿佛,那些文字充满了温度。”2018级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江龙平说。他现在已是其云岩茶有限公司的一员。

学校的理论教学与茶企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迅速融入武夷山茶产业的生产一线,而季素英,就是他们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在武夷山的茶香中,季素英用自己的坚持、热情和智慧,诠释着武夷茶传承的“她力量”。相信在她的努力下,武夷茶的香气会飘得更远,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份独特的魅力。

作者:□本报记者 裴礼辉 文/摄
2025-05-08 □本报记者 裴礼辉 文/摄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2516.html 1 武夷茶传承的“她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