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第2版:

“我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

——陈凤祥的“破竹”之道

送春迎夏,万物并秀,建瓯市城东工业园区活力无限,不少竹木加工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在福建上睿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董事长陈凤祥正在和技术人员对毛竹粗加工智能连续化生产线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商讨。

上睿机械是全国规模较大的毛竹初加工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研制的自动化智能锯竹、破竹流水线,让毛竹初加工由纯手工操作跃升至智能化加工阶段。前不久,2024年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公布,上睿机械自主研发的“AI测量智能数控锯破竹分料设备”榜上有名。

冰冷的机械是陈凤祥的一生挚爱。从年轻时跟着老师傅修机器、学技术,到如今年过耳顺仍在钻研各种竹工机械,用陈凤祥的话说就是:“创新永无止境。”

“我骨子里喜欢摆弄东西,喜欢机械。”陈凤祥说,在他还是毛头小子的时候,便进入宁德周宁的一家轻工机械厂当学徒。“好钻研,爱动手,有活拼命干”的陈凤祥深受老师傅们的喜爱。经过刻苦学习,20多岁他就被人称“师傅”了。这段经历让陈凤祥打下了机修的基础,也让他掌握了机械的一些基本原理。

我省有竹林面积1845万亩,约占全国17.5%,居全国第一。碧浪连天的翠竹催生了蓬勃的竹产业。

懂竹子的陈凤祥扎进了竹工机械领域,带领家族的兄弟们开始大展身手。他先是在家乡当地一家竹筷加工厂做技术负责人,然后又被光泽的一家竹筷加工企业聘为技术厂长。随后,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陈凤祥又被福清的一家日资企业看中。

“当时,那家竹筷加工企业使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筷子加工机,每分钟可以做46双筷子,造价20多万元。我感觉改进空间非常大,就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方案,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打造,造出了一台每分钟可加工80双竹筷的筷子机,造价仅1.8万元,公司老板十分满意。”事过多年,陈凤祥谈起来仍然无比自豪,“当时做事心无旁骛,有技术傍身,他们都非常佩服我。”

2000年,陈凤祥回周宁老家办厂,创建了呈祥机械制造厂。“当时什么都做,竹筷冲坯机、拉丝机、全自动削尖机等。”陈凤祥说,为了精益求精,把设备做好,2015年他还斥资240万元购买了当时竹工机械领域第一台激光切割机。

2019年,在竹加工机械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陈凤祥将投资重点放到了竹子之乡建瓯。立足于当地丰富竹林资源优势,凭借50亩厂区的广阔场地,陈凤祥开启了二次创业。

走进位于建瓯市城东工业园区的上睿机械公司厂房,一排排正在组装的自动破竹机蔚为壮观。

“在整个竹产业链中,前端工序是基础。竹子从山上运下来,首先要锯成长短相同的竹段,再破成竹片,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所以破竹机很关键。”陈凤祥说,过去,破竹这道工序只能人工做,劳动强度非常大。如今,用这台破竹机,只需将竹子放上去,通过AI智能影像检测,就能将竹子破成不同规格的竹片,并进行分类,规规整整,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损耗。

有了自动化控制、AI视觉技术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上睿机械的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能“自动避节”的智控锯竹、智能数控破竹机、自动捆扎机等不断迭代更新。

2023年,上睿机械再次投入1800多万元扩建二期项目,引入精密加工设备激光切割机、激光切管机、龙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及智能化立体仓库等,为企业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只要是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购买设备,我都全力支持!”陈凤祥说。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破竹机设备深受竹加工企业的青睐,设备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在业内遥遥领先,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也大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值。

“在‘以竹代塑’的时代背景下,竹产业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无限可能。”陈凤祥深谙竹产业的绿色价值,他说:“竹行业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我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

作者:□本报记者 朱领军 吴敏 通讯员 魏剑生
2025-05-19 □本报记者 朱领军 吴敏 通讯员 魏剑生 ——陈凤祥的“破竹”之道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3009.html 1 “我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