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第4版:

‌陈仲义:AI时代文学创作之变

陈仲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城市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届研究员。出版现代诗学专著13部,发表诗学文论300多篇,总计五百多万字。曾获第12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等,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形成现代诗形式论美学研究系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现代诗:接受响应论》《现代诗:元素化合论》《现代诗:符号诗意论》等。

扫一扫 看一看

在近日举行的2025“书香邵武·用阅读点亮城市”世界读书日活动上,中国现代诗学研究专家、作家陈仲义以一场极具思辨性的演讲,揭示了人工智能(AI)写作技术对文学创作领域的颠覆性影响,并提出了“人机合作”作为未来文学创作的新范式。这场分享不仅是对AI技术潜力的深度剖析,更是一场关于文学本质与人类创作主体性的哲学思辨。

“我用AI输入提示词,请用半文言的形式写一篇400字的关于秋天的赋,仅用几秒就写好了,而且写作水平几乎接近欧阳修的《秋声赋》,这让我非常吃惊……”陈教授以3个亲身经历为例,展示了AI在写作中的惊人能力,他不禁感慨,“当前AI的想象性、影响力至少超过了80%的普通写作者。”

然而,AI的局限性也在创作中暴露无遗。当陈教授尝试用AI辅助完成20分钟的视频脚本时,AI输出的内容被评价为“教科书式的苍白答案”。陈教授指出:“AI是被大数据‘喂养’的写作者,它无法触及人类心灵最隐秘的褶皱,更无法替代亲身经历者写出有质感有温度的文章。”

面对AI技术的冲击,陈教授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人机合作”模式:人类负责提供核心创意与情感主线,AI承担框架搭建、语言润色等基础工作,再由人工团队进行深度反复打磨。他以作家王蒙的小说创作为例,设想将人物关系与主题输入AI生成初稿,经过十余次人机交互修改,最终“十天半月即可完成一部高质量的作品”。这种模式不仅大幅提升效率,更可能催生“超越传统单一作者视野的复合型文本”。

陈教授将未来作家分为三大阵营:‌“冲浪者”‌(积极利用AI的革新派),“退场者”‌(因技术压力放弃写作的群体),以及‌“坚守者”‌(坚持纯人工创作的“最后的手艺人”)。而他认为最具生命力的,或许是游走于三者之间的“跨界创作者”——既保有人的温度又善用机器的锐度。

面对汹涌的AI技术浪潮,陈仲义最后强调:“在目前的过渡阶段,我们要坚守我们写作中的‘个’文化,或者说个性化,要在AI暂时没有抵达的地带去拓展它。”

作者:□王晓云 兰泽宇
2025-05-22 □王晓云 兰泽宇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3152.html 1 ‌陈仲义:AI时代文学创作之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