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8日
第6版:

@职场人

撑好“保护伞” 远离职业病

本版配图由林艺婷绘制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无论是挥汗如雨的工人,还是整日伏案于办公室的白领,或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生活奋斗,一些健康问题悄然滋生,其中,职业病就是威胁劳动者健康的重要隐患。因此,了解职业病相关知识,守护自身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病有特定范围

脱发、“鼠标手”、颈椎病、干眼症……这些困扰职场人的常见问题,是否属于职业病呢?答案是否定的。记者从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这意味着,职业病的产生与劳动者特定的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中接触的有害因素紧密相关,并非所有因工作引发的身体不适都能被定义为职业病。

记者了解到,2024年12月11日新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职健发〔2024〕39号),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实施。职业病由原10大类132种调整为12大类135种。职业病包括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每一种分类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环境和致病因素,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劳动者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工作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

噪声是一种令人不悦的声音,它不仅会干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情绪,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噪声引起的职业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长期接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高强度噪声,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进而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的一种职业病。早期表现为耳鸣、听不清高音、小声说话听不清。中晚期表现为日常交流困难,总让人重复说话,或是电视音量越调越大。患上职业性噪声聋的劳动者一般处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矿业和采石业等。

在无法降低机器设备噪声的情况下,劳动者应当注意自我防护,比如佩戴耳塞、耳罩等,这能显著减少个体接触噪声的强度。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有助于减轻噪声对身体的损害。此外,定期监测听力,及早发现噪声对听力的影响,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还有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叫尘肺病。尘肺病是由于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引起尘肺病的生产性粉尘主要是无机矿物性粉尘,包括石英粉尘、煤尘、石棉、水泥尘、电焊烟尘、滑石尘、云母尘、铸造粉尘等。

尘肺病常发于水泥石料生产、公路建设、矿山开采、爆破岗位的工作者。不同特性的生产性粉尘,会对机体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以对呼吸系统的损害最为直接和严重。生产性粉尘进入呼吸道后,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长期接触还可能导致肺部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让患者感到呼吸困难,严重破坏其呼吸系统功能,导致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某些粉尘还可能引起中毒或致癌。“职业性尘肺病这种疾病不可逆,但可预防。”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专家解释说,尘肺病发病缓慢,用人单位要通过改革生产工艺,加强作业场所通风除尘,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此类职业病危害。

做好日常防护是关键

职业病已成为威胁劳动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有效预防职业病,劳动者们可从工作环境适应、规范操作行为、个人防护意识提升、生活习惯养成及健康监测等多维度构建防护体系。

首先,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职业健康。以噪声危害为例,当工作场所噪声强度长期超过85分贝,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劳动者应主动了解工作场所的噪声监测数据,做好自我防护;对于电焊作业人员而言,通风设施的加入不仅能降低电焊烟尘,减少臭氧等有害物质浓度,还能有效减少吸入性肺损伤风险;正确使用防护面罩,可避免电光性眼炎。劳动者需时刻关注工作环境变化,确保自身处于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空间。

在生产劳动中,工人需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杜绝因图方便、赶进度而违规操作的行为。例如,化工行业人员必须按流程穿戴防护服、防毒面具进入高毒区域;矿山工人需在爆破后确认通风达标再进入作业面。防尘口罩、防化手套等劳保用品是抵御职业危害的有效防线,劳动者应充分了解各类防护用品的适用场景与使用期限,注意检查更换,确保防护到位。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是发现职业健康损害的有效手段,它与普通体检存在诸多差异。普通体检主要通过心电图、腹部B超、胸透等检查项目,旨在发现常见病,实现早诊断早治疗。而职业健康体检针对性强,就业前的检查会针对劳动者即将从事的有害工种的职业禁忌进行筛查;其特殊性也很突出,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各有特点,例如粉尘作业主要损伤呼吸系统,因此除常规项目外,还必须进行高千伏X线胸片和肺功能检查等。

劳动者要主动提升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参与企业和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科普文章等方式,拓展职业健康知识储备,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职业病发生概率。

依法守护自身健康

当怀疑自己患上职业病时,劳动者应如何应对呢?南平市卫健委综合监督科职业健康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劳动者可及时前往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有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若对诊断结论存在异议,劳动者可在30日内向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若对首次鉴定结果仍存疑问,还可在15日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整个诊断和鉴定流程严格遵循《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确保结果公正严谨。

在诊断过程中,用人单位有责任按照诊断机构要求,如实提供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关键资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将对用人单位的配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同时,劳动者和相关机构也需积极配合,提供与诊断相关的材料。一旦被确诊为职业病,劳动者应及时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伤残等级评定,并与所在单位沟通协商,依法享有职业病治疗、康复及赔偿等待遇。若用人单位拒不履行赔偿义务,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安排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承担全部体检费用,并如实告知劳动者体检结果,主动履行健康损害的法律责任。了解这些法律知识,是每一位劳动者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基础。只有清晰掌握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才能在面对职业病风险时有效保护自己,确保职业健康权益不被侵犯。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王珺 陈可意
2025-06-18 □本报记者 黄靓 通讯员 王珺 陈可意 @职场人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4445.html 1 撑好“保护伞” 远离职业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