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5日
第5版:

方寸之间见南平

——倾听集邮爱好者们的故事

宋慈主题极限明信片(即邮票、明信片图案、邮戳需保持高度一致,且邮票为有效邮资凭证)

2010年发行的《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邮票(全套2枚)

黄嵩、李学军、陈卫东、陈文钦(从左至右)一同在探讨集邮文化

今年4月底至5月,中华传统艺术大赏暨书香建阳世界读书日集邮文化展在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开展,吸引了不少游客、邮友前往观展,邮票、集邮文化一度成为话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集邮是“大众爱好”,这种兼具文化传承、投资增值及社交互动等多重价值的行为,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集纳进“邮友圈”。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人们有了更多的收藏选择。集邮魅力何在?我市何时形成集邮组织?集邮文化的传承现状如何?今天,让我们走进方寸之间,倾听集邮爱好者们的故事,触摸藏在集邮册里的那些热爱吧。

“等待新票,是一种浪漫”

“在我小时候,我的父亲在建瓯工作,一位邻居送我几个旧信封,我觉得邮票好看,就把它们剪下来收藏,慢慢地,就有了集邮这个爱好。”陈卫东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谈及集邮初衷,他这样说。

南平市集邮协会监事会监事长李学军介绍,他开始集邮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彼时,他的哥哥在某军区医院当通讯员,来往信件颇多,他看到邮票中的丰富景观、历史,便开始从信封上剪下邮票收集。而集邮爱好者黄嵩也是少时从父亲的信件上剪下邮票,自此走进方寸世界,热爱不减。

在记者追溯集邮爱好者们的集邮起点时,无一例外都指向了同一件物品——信件。“从前没有微信,只有寄信,信件往来是人们沟通联系的唯一方式。”陈卫东介绍。

据悉,南平自唐代始设邮驿,至清宣统三年(1911)全部结束,历时1000余年。明代,民信局应运而生,至1915年闽北民信局全部关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延平邮政分局开办,成为闽北开办的第一个邮政局,从此,闽北各地陆续设立邮政机构,集邮爱好者也随之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邮票是一种资费凭证,是邮政发行的一种票据,代表用户已经支付邮票上所标注的货币金额,用户凭此可以兑换相应的邮政服务。

陈卫东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0年,集邮作为一项集体活动,迅速成为“大众爱好”。1982年,福建省集邮协会成立。1987年,建阳地区集邮协会成立,闽北集邮组织逐渐趋于完善。

对于多数集邮爱好者来说,集邮大多始于信件往来,源于他们对“方寸世界”的热爱。随着我国邮票种类的丰富,集邮爱好者看重邮票中的知识价值、宣传价值,而在20世纪80年代,邮票也曾作为收藏品,被赋予“储财”功能。

“这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邮集,内含武夷山、泰山、长城……”采访中,李学军从铁盒中拿出他珍藏的邮票邮集,只见邮集以不同主题“集结”,一个主题邮集内,“主角”是邮票,比如武夷山套组内,有武夷山风景、金斑喙凤蝶、朱熹等内容的邮票,“配角”是明信片、手写或打印的介绍文字等。“很多人以为集邮就是‘攒邮票’,其实远不止如此。辨版别、分齿孔、查邮戳……在收藏邮票、整理成册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李学军说。

黄嵩的心头好则是“过桥票”。“研究‘过桥’的版式很有意思。”黄嵩说,“过桥票”指中间连有副票的两枚以上邮票,其副票通常印有与邮票相关的文字或图案,但无邮政铭记和面值,不能作为邮票使用。

采访过程中,几位集邮爱好者都用“难以计数”“堆积成山”来形容自己的集邮所得,即便藏品丰富,每年出新票时,他们还是会预约。“等待新票,是一种浪漫。”黄嵩说。

邮票里的“别有洞天”

玩邮票,玩的是什么?

“邮票是小小一张,其中承载的历史、文化却是十分深厚的。”陈卫东说。

翻开南平集邮爱好者们的集邮册,会发现方寸之间的世界庞大而精彩——

1963年,《特56蝴蝶》邮票发行,全套20枚,分2次发行,其中包含一枚武夷山“金斑喙凤蝶”。1994年,《武夷山》特种邮票发行,展现武夷山的壮美风貌。除了上述两张“南平名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邮政还先后发行了“邵武和平古镇”“朱熹”“宋慈”与南平元素有关的特种邮票。在20多年间,南平元素多次化身特种邮票,在集邮界看来已是“厚爱”。

“邮票将南平的山水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融于方寸之间,展现了南平的独特魅力,对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地文旅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进一步宣传了南平、印证了南平。”南平市集邮协会数位集邮爱好者表示。集邮爱好者拿到“新票”后,会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人文等进行研究,继而和同好者广泛交流,邮票中的文化就这样随着一次次交流,走向了全国、世界。

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多年前,南平几位集邮爱好者在长期调查研究中,注意到当时鲜少被人提及的“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他们觉得宋慈不应被长久埋没,便提出申报发行宋慈邮票的建议。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1月,陈卫东写了一封信给国家邮政局,介绍宋慈这位世界法医学奠基人。12月,国家邮政局普遍服务司邮票处回信,信中感谢南平集邮爱好者对邮票发行监督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提及宋慈已经列入《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纪念邮票选题范围。

一次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一个在世界法医学掷地有声的名字,于同年“相遇”。最后,在南平乃至全省各方推动下,中国邮政于2016年4月13日发行《世界法医学奠基人——宋慈》纪念邮票(全套共2枚)。

方寸之间,情牵两岸。20世纪80年代,为了收集台湾地区的邮票,陈卫东开始尝试将信件寄往台湾,结交台湾“笔友”。一封封寄出去的信多数石沉大海,但在陈卫东的坚持下,他在1989年终于收到了台湾陈姓“笔友”的回信。就这样,信件内容从简单的交流,到彼此诉说家庭情况,陈卫东与台湾“笔友”的情谊跨越海峡,延续至今。2024年末,福建省台联会同省档案馆收集两岸民间交流的档案过程中,意外得知陈卫东长期以来保持着与台湾“笔友”的联系,相关工作人员便赶到南平,倾听陈卫东诉说他与台湾“笔友”的故事。在福建省台联的动员下,陈卫东捐出与台湾邮友(1990年5月至2011年9月)的440多件实寄封。这些资料,不仅见证着陈卫东与台湾“笔友”的友情,也化身一份珍贵的闽台关系档案,成为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的历史印证。

“小邮苗”的求知与传承

不可否认的是,在物资极大丰富的现在,收藏可以有很多选择。

“以前预订新票的人很多,开售当天来到邮政大楼排队的队伍很长。”黄嵩说,新票一般于发售当天早上8点至8点半开卖,很多集邮爱好者会在凌晨就守候在门口。但是,现在已经难以见到排长队等候购买新票的场景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集邮的价值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尽管集邮市场的热度已经大不如前,但在走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这一爱好的“新生”。

“这套邮票是一版一张的,边上装饰的是中国传统古画‘雪景寒林图轴’。中间印了六首诗的图,分别是《下江陵》《望岳》《琵琶行》《无题》《望月怀远》和《登鹳雀楼》。”近日,陈卫东来到南平市紫云小学,为学生们带去了“邮票中的唐诗宋词”课堂。

课堂上,孩子们纯真的眼睛探寻方寸之间承载的人文历史,课后,传承与新生就此发生。陈卫东作为紫云小学的“集邮老师”,到学校教授孩子们集邮知识已有几年时间。

早在20世纪80年代,“集邮热风”就吹进了校园。1997年,南平市青少年集邮协会成立。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后,我市各地青少年集邮协会、集邮小组,中小学校内的集邮协会相继成立,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的集邮知识讲座、集邮征文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各集邮组织还创新开展“观邮展,长邮识”“压岁钱在手,集邮不用愁”等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市很多学校都有开展集邮教学。”陈卫东说。

孩子们能从邮票中学到什么?“邮票里镌刻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折射出伟人的思想光芒、英雄的高尚品质、名人的勤奋精神。这一切与语文、美术、音乐、科学、社会等学科的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南平市紫云小学教师胡玲芳说。

集邮展厅、集邮墙、集邮宣传栏、集邮长廊……漫步在紫云小学的校园内,集邮文化氛围浓郁。“1987年,学校就成立了‘小火炬’集邮兴趣小组。2009年6月,闽北首家小学生自发的集邮组织‘新芽邮苑’成立了,初建时,会员仅有十几人,现在的‘新芽邮苑’已有上百位会员。”胡玲芳说,长期以来,紫云小学以“邮文化”教育为载体,“以邮育德,以邮育人,以邮聚美,以邮养心”,编写了《漫游方寸天地》集邮校本课程教材,开展集邮文化进社区、家庭、课后服务等,坚持用多元集邮校园文化来凝聚人心、陶冶情操,营造“方寸求知,一校一品”的育人氛围。

近期,紫云小学正在对集邮墙、集邮长廊等进行修缮,不久以后,“邮文化”的展示载体将焕然一新,迎接新一批“小邮苗”的到来。

抚摸装着邮票的铁盒,陈卫东等集邮爱好者感慨,家中下一代想要“继承”邮票的意愿不大。但每一次到学校授课邮票文化、每一次开展邮票进社区活动,一双双承载求知的眼睛,又让他们看到了集邮在未来的更多可能。

(本版邮票图样由南平市集邮协会提供)

寄信小贴士

流程:写信——贴邮票——到邮局——寄出信件

注意:重量在20克以内的信件,寄往全国需张贴面值为1.2元的邮票。超重信件,每增加20克,需加贴1.2元的邮票。信件寄往延平本地需张贴面值为0.8元的邮票。

延伸阅读

在翻看南平市集邮协会编制的《南平集邮史》一书时,记者注意到,书籍封面有三张以孙中山头像为背景的邮票。“为什么《南平集邮史》的封面有‘不南平’的元素?”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卫东说:“这是南平集邮界一段很重要的历史。”原来,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州百城印务局迁到延平并两度承印“百城版孙中山像邮票”,一些著名的集邮家与邮商潜心收集与研究“百城版”邮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民间集邮活动兴起。

闽北题材邮票

1.1963年《特56蝴蝶》邮票发行,内含“金斑喙凤蝶”,全套20枚。

2.1994年《武夷山》邮票发行,全套4枚。

3.2000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Ⅰ级)(一)》邮票发行,内含“金斑喙凤蝶”,全套10枚。

4.2003年《图书艺术(中国与匈牙利联合发行)》邮票发行,内含“宋刻本《周礼》”,全套2枚。

5.2010年《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邮票发行,全套2枚。

6.2013年《中国古镇(一)》邮票发行,内含“福建邵武和平镇”,全套8枚。

7.2016年《世界法医学奠基人——宋慈》邮票发行,全套2枚。

8.2022年《国家公园》邮票发行,内含“武夷山国家公园”,全套5枚。

9.2023年《成语典故(三)》邮票发行,内含“程门立雪”,全套4枚。

作者:□本报记者 李思敏 文/摄
2025-06-25 □本报记者 李思敏 文/摄 ——倾听集邮爱好者们的故事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4795.html 1 方寸之间见南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