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第2版:

科技支撑,开拓村民“甜蜜路”

——记闽北乡土科特派林远兴

“这些葡萄预计再过半个月就能上市,目前主要工作就是喷水、疏果等,控制产量。”近日,记者走进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的葡萄大棚内,阳光透过塑料薄膜洒在一串串饱满的葡萄上,山溪葡萄合作社理事长、南平市乡土科技特派员林远兴正穿梭其中,进行葡萄栽培工作。

时间回溯到20多年前,仁山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们主要靠种植水稻为生,收入微薄。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村里探索过多种产业转型之路——种植烤烟、引进闽南香蕉、种植出口日本的杏鲍菇……但均以失败告终。

出生于1963年的林远兴当时正担任仁山村支书,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他感慨万千:“我是土生土长的仁山村民,深知咱们村的人都勤劳善良,就是缺个赚钱的好机会。我作为村支书,要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2002年,对于仁山村来说是充满转机的一年,南平市科技特派员谢福鑫将巨峰葡萄栽培技术引进水吉镇。谢福鑫实地考察后,认为仁山村阳光充足,土地平坦、交通便利,十分适合种植葡萄。这一判断,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为仁山村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在谢福鑫的指导下,林远兴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带领23户村民尝试种植了74亩葡萄。在当时的仁山村,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许多村民都持观望态度,心中充满疑虑。但林远兴眼神坚定地说:“我坚信,只要方法得当,葡萄一定能给大家带来好收益。”

为了确保种植成功,林远兴全身心投入其中。他积极向科技特派员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葡萄苗的选择、土壤的改良,到日常的田间管理,他都亲力亲为。“那时候,我天天泡在葡萄园里,仔细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一遇到问题就及时向科特派请教。”林远兴回忆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种植的葡萄就取得了每亩4000元的收入。这彻底点燃了村民们的希望之火,村民们对葡萄种植的态度从怀疑转变为积极参与。

2006年,在不改变原有属性、不变更组织构架、不增加管理层级的前提下,林远兴牵头注册成立了“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同时,他积极吸收周边有意愿种植的建制村党支部及村民参股入社,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林远兴深知,要想让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而科技就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村民对葡萄种植不太内行,葡萄种植要求精细,病害多,管理繁琐。”林远兴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积极与科技特派员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其中,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对于新技术的运用,村民们犹豫不决。于是,林远兴便带领村民外出到宁德福安、浙江金华等地学习,让大家逐渐认识到避雨栽培的重要性。

“避雨栽培的确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露天种植时每年喷药约20次,而避雨栽培后全年约5次即可,节省了大量成本。”仁山村村民黄仁忠感慨道,这一转变不仅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了农药使用量,还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推动了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葡萄还有了稳定的销路,村民收入也大幅提高。”

“如今我们的销路涉及湖南长沙、浙江、江西、上海、深圳等地,约百分之七八十的产品都销往省外。”林远兴自豪地说。

据介绍,迄今为止,各级政府先后向仁山村下派了12批23名科技特派员。他们通过“传帮带”,又培养出了一批批乡土葡萄专家。这些科技特派员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为仁山村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仁山村葡萄产业的成功,不仅让本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还辐射带动了周边3个乡镇17个建制村,纷纷加入合作社,学习仁山村的种植经验和管理模式。

水吉镇黄家店村的村民原本收入较低,看到仁山村种植葡萄致富后,他们也积极加入合作社。在林远兴和合作社的帮助下,黄家店村的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目前,合作社已带动402户社员种植葡萄3200多亩,年产值3700万元,周边17个村集体收入均突破1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近3万元。

如今的仁山村,早已褪去贫困的外衣,成为了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里道路宽敞平坦,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是葡萄改变了仁山村的命运,也是全体村民的团结奋斗让我们的梦想成真。”回顾过去的奋斗历程,林远兴感慨万千,“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葡萄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份‘甜蜜’事业。”

作者: □本报记者 郑可
2025-07-08 □本报记者 郑可 ——记闽北乡土科特派林远兴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5321.html 1 科技支撑,开拓村民“甜蜜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