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江源头到天山脚下,开启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检察工作历程。
2024年8月,带着组织的重托与对新疆的憧憬,光泽县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林水印踏上了新疆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土地,成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木垒县检察院”)的一员。9个月、270多个日夜,“70后”林水印在新的岗位上忠诚履职、实干担当,把受援地区作为“第二故乡”,接稳援疆“接力棒”,在天山北麓为检察事业贡献南平力量。
援疆,是一场双向奔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当感党恩、听党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尽一份绵薄之力,传承福建检察援疆精神。”谈及援疆初衷,林水印说。
新疆与福建之间跨越山海,从光泽县到木垒县距离4000多公里,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千里奔赴。“初抵木垒,我就浓烈感受到了木垒县检察院同仁的真诚友善。”林水印感慨地说,作为木垒县人民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他深感使命如山,迅速调整状态,逐渐克服了各种不适应,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中,融入边疆生活。
因为有着多年检察办案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业务技能,林水印受任木垒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协助配合开展刑事检察、未成年人检察等工作。他以“南木一家亲”为纽带,在“天山东门”开启了一场法治实践的淬炼:共参与检察委员会、检察官联席会等案件分析研讨40余件,开展庭审观摩、公开听证、公诉培训等业务交流15场次,参加提审取证、外出办案等26件,出庭支持公诉12件13人,指导法律文书制作、审阅草拟信息宣传稿件等60余份……
援疆,是一份神圣使命
1999年6月,福建省第一批援疆干部启程,至今已持续26年。接过对口援助的接力棒,林水印深感这份使命的光荣与责任。
针对醉驾案件办理标准不统一问题,林水印创新试行“清单式表格化”证据管理模式,推动建立醉驾案件快速办理机制,为侦查、审查、案管等提供统一操作标准,促进刑事检察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2025年初,新疆开展为期一年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他主动领衔攻坚,通过提前介入、协同会商,成功办理昌吉州首例、全疆第二例拒执罪案件。庭审中,他创新采用“观摩庭+警示教育”模式,组织50余名失信被执行人旁听,庭后开展法治宣讲,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该案成为全州破解“执行难”的示范样本。
担任木垒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期间,他深入到县中学、职业学校、偏远乡村小学等开展校园法治讲座13场次;同县教育局、团县委等部门策划校园模拟法庭竞赛,组织全县中小学12支队伍参加竞赛;联合多部门开展“护蕾行动”,通过电话访谈、深入社区乡村走访慰问困境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17名。
援疆,是两地智慧碰撞
“援疆,不仅仅是帮助当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是促进内地与新疆在经济、文化、法治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为新疆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林水印说。
在9个月的时间里,林水印始终牢记援疆工作任务宗旨,积极拓宽南木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协调福建省检察机关落实援建资金50万元,促成昌吉州首个“检校共建”项目落地;精心谋划组织举办“木检大学堂”讲座,邀请福建省检察业务专家、光泽县检察院检察长吴才文专题授课,公检法司100余人同堂培训,让“智慧援疆”赋能办案;以援疆小家属探亲为契机,组织开展两地“检校共建”座谈交流、援疆干部子女走进木垒小学与各民族学生同堂上课及课间游戏等活动,促进闽疆两地青少年“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文化情感交流交融。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林水印在个人工作笔记中写道:“援疆不仅是使命,更是一场心灵洗礼。这片土地教给我的,远比我能付出的更多。”
这就是林水印的援疆故事,他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检察援疆干部的担当。正如木垒县检察院发来的《表扬信》中所写:“林水印同志以务实作风、过硬本领和奉献精神,充分展现了援疆干部的时代风采,是新时代检察队伍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