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第7版:

力压群雄的闽北“状元郎”

有人说,如今的高考真是太“卷”了,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说“卷”,北宋嘉祐二年(1057)的那场科举考试,才叫真的“卷”。

那场考试,堪称科举史上最具含金量的一届“高考”,那年的“成绩单”,被后世誉为“龙虎榜”,是千年科举制中最闪耀的一榜。这一年的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秉持公平公正原则,摒弃浮华文风,选拔出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人做过统计,这一年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388人,位列唐宋八大家者有3人,官至宰相者9人,《宋史》列传者24人……这场“高考”,同榜的考生中,随机点出一位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那么,一定有人会问:在这场堪称“神仙打架”的科举考试中,是谁力压群雄,一举夺魁呢?

他是科举史上的“卷王之王”,他的“高考”成绩,超过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力压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同科进士章惇因名次不如他,愤然回家“复读”……

他就是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的状元郎——章衡。

章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他能在科举中力压群雄,拔得头筹,却又在宦海沉浮中寂寂无名呢?

章衡(1025-1098),字子平,浦城人,五代时闽国建州刺史章仔钧七世孙。他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少年时随父寓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弱冠之年回乡,求学于浦城县学,为著名学者陈襄(时以县主簿摄县事)弟子。

嘉祐二年(1057),章衡与其族叔章惇(后官至知枢密院事)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章衡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临场发挥,力压众多才华横溢的考生,一举夺得状元头衔,成为天下学子羡慕的对象。章惇进士及第,按说,能在这样的“龙虎榜”上露脸,本应是无比荣耀之事。可是,章惇却认为自己作为家中长辈名次还在晚辈之下,面子上有点过不去。所以,他拒不受敕,选择回家“复读”。嘉祐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名列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一时名动京城,传为美谈。

宋仁宗是很看重章衡的,据浦城《章氏族谱》记载,宋仁宗赵祯为章衡创作了《赐状元章衡诗二首》。其一称:“十载留心向学堂,果然今日显文章。灵鳌振处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三汲浪中龙现角,九霄云外凤呈祥。状元帖子金书字,直入朝廷作栋梁。”另一首为:“贲帛求遗秀,封章集远方。宸廷亲赐第,寒俊副明扬。锡宴开丹陛,推恩称玉觞。昌辰荣得禄,洁己念忠良。”

苏轼作为章衡的同榜进士,对章衡的才华和能力也是极为推崇。二人同科,虽然苏轼在文坛的名气更盛,但相互间常有诗文唱和,私下交往非常频繁。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为了疏浚西湖,他动员百姓挖出淤泥葑草,将其堆筑为南北走向的堤岸,后人称之为“苏堤”。苏轼疏浚西湖、建设堤岸,并将建设“苏堤”视为在杭为官期间一大成果,作诗称“古岸开青葑,新渠注走碧流”。然而,这项工程的最初倡议者却是章衡。

在动工前,苏轼曾写信给章衡,信中提到章衡劝告和鼓励自己治理西湖。在苏轼治水过程中,章衡不但传授经验,还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苏轼在信中还求助章衡,希望他将贵府罚没的船只尽数给自己,还提到本州缺乏士兵,也请章衡一并帮助。由此可见,章衡在西湖的治理上不仅有首倡之功,还有鼎力相助之劳。

章衡虽以科举夺魁闻名,但其政治生涯的核心贡献在于财政制度的改革。他秉持“理财当以养民为本”的理念,通过整顿赋税体系、优化预算管理、创新地方财政模式等措施,深刻影响了北宋及后来近千年的财政制度。

在盐铁判官(隶属三司)任内,章衡发现三司衙门虚报兵员编制,10万驻军名额中实仅7万,3万空额军饷被贪官私吞;漕运衙门虚报15船“损耗”侵吞粮饷。他上奏要求裁汰冗员,规范财政管理。针对三司开支混乱、临时征敛加重民负的问题,他提出“三部判官应预先编列预算,使征赋有据”,要求明确年度收支计划,避免突击征税。但因改革触动了权贵利益,章衡遭三司使忌惮排挤,被外放汝州、颍州知州,却为后来神宗朝“会计录”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任宝文阁待制期间,章衡系统梳理北宋财政收支,编成《元丰会计录》,详细记录税收、支出、储备等数据,成为首部国家财政年鉴。该书被南宋李焘评为“于北宋财政之剖析,详明精当”,为后世研究宋代经济制度提供核心史料,推动财政透明化。

任郑州知州时,章衡将4200顷皇家牧地归还百姓耕种,当年秋收即增粮3万石。他上疏痛陈:“与其让狐兔做守陵官,不如叫百姓做种田汉!”为避免王安石青苗法强制借贷的弊端,他设立地方公益粮仓:丰年收购余粮,灾年低息借贷。

任澶州知州时,章衡力主废除盐贩禁令,提出:“百姓赖盐为生,虽犯法亦不顾。徒增囚徒,何益?”主张恢复旧制,允许民间贩盐谋生。

章衡还是文武兼备的传奇状元。他曾出使辽国,当时的辽国对北宋多有轻视,在外交场合常常故意刁难。辽人曾出对联“三光日月星”来刁难章衡,因“三”字限制,下联需巧妙对应。章衡巧妙对答:“四诗风雅颂”。《诗经》分风、雅、颂,雅又分大雅、小雅,故称“四诗”,辽人对此叹服。在与辽人的交流中,他对答如流,展现出北宋官员的文采和智慧。

不仅如此,辽人听说章衡是文状元,断定他手无缚鸡之力,在宴会时,要和章衡比试射箭,想以此羞辱他。然而,章衡“连发破的”,箭箭正中靶心。辽人钦佩他文武双全,便以最高礼遇款待他。此次出使,不仅让辽国对北宋刮目相看,也让章衡在朝廷中的声望大增。

回到朝廷后,章衡继续在政治舞台上发光发热。他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支持王安石变法,积极推动改革措施的实施,为北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身处朝堂还是地方,章衡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为百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在文学创作上,章衡有着不容小觑的才华。他编写的《编年通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史学作品,记录了大量史实。该书将多个历史事件以编年体形式呈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章衡的一生,虽然没有苏轼、王安石等人那样广为人知,但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在北宋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他是科举史上的传奇,是被历史低估的隐藏大佬。

世上没有天生的状元,只有不甘平凡的少年。当嘉祐二年的星光穿越千年,照进今日的考场,它告诉我们——历史记住的从来不只是分数,而是那些用才学报国、以实干惠民的灵魂。

作者:□柳志勇 袁野
2025-07-08 □柳志勇 袁野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5355.html 1 力压群雄的闽北“状元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