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
第4版:

诗心欢畅处,岁月自回甘

——读吴睿诗词集《回甘》

在古典诗词式微的当下,能读到《回甘》诗词集尤为感触,这部作品是作者对人生岁月的诗意回溯,更是一场将日常烟火淬炼成诗的创作实践。

“甘在家园暖”板块,聚焦家庭情感,以传统词牌为载体,书写现代家庭的温情日常。《临江仙·赠爱妻》《南乡一剪梅·真的很在乎》中,“寒荆”“拙荆”等古典谦称与“选购冬衣”“试新衣”的现代场景碰撞,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含蓄韵味,又生动还原了夫妻相伴的烟火细节。《贺家慈寿》《献给亲爱的妈妈》以五律、万里春等形式,将对父母的感恩凝练成句;《寄望吾儿》《爱女爱婿结婚志喜》则直白倾诉亲子之情,让“父母心”“儿女情”在格律中自然流淌。这种“古词牌写新生活”的尝试,打破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隔膜,让亲情的温度透过平仄韵律直抵人心。

“甘在韶光美”以季节流转为脉络,捕捉时光中的诗意。从《汉宫春·癸卯春来》《好事近·癸卯春回》的同题异调,到《立春》《夏至》等节气诗,作者将自然时序与个人感知深度融合:春晨的清新、春夜的幽寂、秋夜的遐思……《步韵杜牧之江南春》在继承古典意境的同时,注入个人视角;《小院晨景》《雨夜漫吟》则从日常场景中提炼诗意,让“韶光”不再是抽象的时间符号,而是具象为可触可感的光影与情绪。这种对时光的凝视,既是对古典“伤春悲秋”传统的呼应,也暗含着对平凡日常的珍视。

“甘在兰襟好”记录亲友交游,展现文人间的精神互动。《蒙寅兄赐墨试作五律以谢》《遥寄本家兄弟》以诗酬答,延续了古典文人“以诗会友”的传统。谢恩师、贺乔迁、赠诗友……这些作品虽有应酬性质,却因“真情”免于流俗,让“兰襟之好”超越了功利,成为精神共鸣的载体。

“甘在吟怀畅”是作者学诗历程的自白。《学诗(缘何)》《学诗(提笔)》以设问与行动,袒露对诗艺的热忱;《行香子·学诗三载感吟》《行香子·学诗六载感吟》反复用同一词牌,记录从“三载”到“六载”的创作蜕变,“敲吟”二字更是将诗词创作的推敲之苦、顿悟之乐浓缩其中。《诗之乐(日咏)》《盛夏鏖诗》则展现诗词如何融入日常,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对“学诗”的坦诚书写,更折射唯有扎根热爱,方能行稳致远。

“甘在风情雅”拓宽了传统咏物诗的边界。从《咏水仙花》《咏墨兰》的古典意象,到《一七令·咏榕》的地方特色,再到《赞莆田木雕》《赞老版细支三五》对工艺与现代物品的吟咏,作者将自然、人文、生活器物纳入诗境。《题世界读书日》《鹧鸪天·读书好》更将“读书”与“诗词”并置,赋予传统文体时代内涵。这种题材的拓展,既延续了“托物言志”的古典传统,又呼应了现代生活的多元面貌。

“甘在心城净”聚焦精神世界:《吴亦拔》《屏山十载自风流》以人物与回忆为锚,打捞岁月中的闪光片段;《此心难得是天真》《完美记忆》则直抒精神追求,在纷扰中坚守本真。“甘在行晖壮”将行旅与文化融合:《谒林觉民故居》串联历史与当下,《春在福州》《甲辰暮秋汀州行》挖掘地域文化底蕴,让行旅成为一场文化寻根。两者一内一外,勾勒出作者精神世界的轮廓:既有对内心的观照,也有对天地的求索。

《回甘》的艺术魅力,在于“格律严谨”与“内容鲜活”的平衡。词牌运用严守平仄,诗体创作合辙押韵,体现作者深厚的古典功底;情感表达上,“寄望吾儿”的直白与“心随明月上高楼”的含蓄交织,形成独特的抒情节奏。

从文化价值看,《回甘》为古典诗词的现代传承提供了范本:它证明,古典形式无须依附于“阳春白雪”,亦可容纳柴米油盐、职场日常;诗词创作不必追求“宏大叙事”,凡人琐事、刹那感悟皆可成诗。这种“接地气”的创作姿态,让古典诗词真正成为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工具,而非束之高阁的标本。

《回甘》着重体现的“回甘”,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深情凝视。无论是家园的烟火、韶光的流转,还是诗友的唱和、行旅的见闻,皆被纳入诗境,淬炼成永恒。在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缝隙中,吴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坐标——以诗心观照日常,让岁月自带回甘。

作者:□王小庆
2025-07-31 □王小庆 ——读吴睿诗词集《回甘》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370.html 1 诗心欢畅处,岁月自回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