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裴礼辉 文/摄)这是一片拥有逾400年历史的野生古茶园,百年茶树与原生草木共生,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茶园主人自2012年接手茶园起,就在保护原始森林生态、保育万里茶道文化以及野生茶园的人工管理三方面,探索平衡之道。10多年来,茶园秉承每年一次的适度人工除草,采用最传统的人工茶叶采摘方法管理维护,并有意保留武夷山茶叶种质资源基因母库的多样性。
这是地处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关的福建八闽山水古茶园。日前,这片茶园获得了全国首批“生物多样性典范农场”称号——全国仅3家获此殊荣。
自2012年接手以来,茶园负责人阙东和用13年时间诠释着“无为而治”的智慧:每年仅进行一次适度人工除草,坚持传统手工采摘,不施化肥、农药,默默守护着武夷山茶叶种质资源基因母库的多样性。
正如评估机构Abovefarm的评价:“看似无为,实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路、除草,让这片古茶园得以生机勃勃地存续。”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估体系。作为非营利机构,Abovefarm首次采用类似“米其林”的评级模式,依据《生物多样性指数》标准,历经近5年调研,从全国众多生态农场中评定出8家“Abovewild生物多样农场”。这些农场涵盖平原、盆地、丘陵、湿地、荒漠等6种地形,北至北京、南达福建、西抵新疆,产出水稻、茶叶、蜂蜜等丰富作物,且均坚持无化学投入品的耕作方式,包括生物动力农场、自然农耕农场和认证有机农场。其中,评分4 - 5分的3家被评为“典范级”。
3家达到典范农场级别的农场,是江苏蓝莓山、新疆桃花石农场和福建八闽山水古茶园。 其中,福建八闽山水古茶园获得的“生物多样性评分”最高。
“这个称号,是茶、是草木、是古道、是满眼的绿色替我们‘投’出来的。”阙东和的话语里满是朴实。
这片古茶园的故事,远不止于生态守护。
岭阳关作为武夷山脉的雄关,自古便是闽赣商旅要道,明清时载入《读史方舆纪要》,万里茶道的驼铃声曾在此回荡,当地《岭阳谣》“岭阳关哟,像扁担,一头挑江浙,一头挑崇安”,正是当年商贸繁荣的写照。
古驿道旁的摩崖石刻“奉文禁山不许私垦,天启六年”,更是见证了它的悠久历史——公元1626年,政府便已着手管护山林,防止因过度种茶导致水土流失,这也成为古茶园可追溯的最早文字记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片茶园还曾为苏区游击队提供“红军茶”,通过贸易换取食盐、药品,在革命史上留下特殊印记。
如今的阙东和,不仅是茶园守护者,更是文化传承者。
这位土生土长的岭阳村人,2006年从北京返乡承包茶园,12年来连续获得有机认证,还兼职文保管理员,2024年获评福建省“最美文物守护人”。他常义务接待游客,讲述古关、古道与古茶的故事。
随着闽赣古驿道2019年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古茶园正以“生态与文化共生”的姿态,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