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曝光,网购平台上的一些商家把普通食品包装成“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甚至宣称鱼油、氨糖软骨素、红曲胶囊等产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效。不少博主打着“营养师”“知名专家”旗号推销保健品,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部分“网红”产品非法添加药物成分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导致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腹泻、心慌等不良反应。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帮助消费者识别真伪,维护自身权益。
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三者大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容易混淆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区别。实际上,这三类产品在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上都有严格区分。
普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主要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任何保健功能,更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也就是说,一款普通的鱼油、代用茶等,如果宣称能“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都属于违法行为。
保健食品则属于特殊食品,需要经过国家严格的注册或备案管理。这类产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其本质仍是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药品则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必须明确标注适应症、用法用量等信息。任何食品,包括保健食品在内,都不能宣称具有治疗作用。
警惕不法商家的“障眼法”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利,往往采取各种手段混淆视听,诱导消费者上当。
最常见的手法是将普通食品包装成保健品。这些商家在产品标签上刻意规避敏感词,却在销售环节通过口头宣讲、直播间话术等方式,大肆进行过度宣传。比如打着“营养师推荐”“祖传秘方”等旗号,给普通食品披上“科学”外衣,制造“用了就好”的假象。
更有甚者,部分商家为了增强“效果”,在产品中非法添加药物成分。近期查处的多款“网红”减肥产品中,被检出含有西布曲明等违禁药物成分,消费者服用后出现心慌、失眠等不良反应。还有一些商家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宣称可以“降血压”“抗癌”等,甚至暗示可以替代药物治疗。他们通过虚构科学实验、专家“背书”等方式,利用消费者对疾病的畏惧心理进行营销。
科学选购,谨记“三查”原则
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和保健品,消费者该如何辨别真伪?专家建议牢记“三查”原则:
首先要查标识。选购保健食品时,一定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蓝帽子”标识及批准文号,可以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产品注册备案信息。没有这些标识的,一律不能相信其宣称的保健功效;其次要查渠道。网上购买要通过正规电商平台,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朋友圈、微信群推销。线下购买要到正规商场、超市或药店,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特供”“专供”产品更要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查症状。如果身体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轻信商家宣传,用保健品替代药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如发现夸大宣传普通食品功效等违法行为,可保留相关证据并通过12315热线举报。同时呼吁广大经营者诚信守法,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消费者提高警惕,商家守法经营,监管部门严格执法,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的乱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张俣辰 叶子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