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傅”打造“品种博物馆”,展陈、品鉴80多种“三年陈”以上的纯品种茶;
“岩霸”开创的“原叶陈茶”全新品类,既藏着时光沉淀的岁月感,又不失品种香与山场韵;
“林家茶邸”推出“多年以前”“再现青春”“1988”等多款陈茶产品,任岁月流转,自守本真滋味……
作为近年茶圈的“热议选手”,陈年武夷岩茶正成为武夷山茶企越来越重视的产品。它的价值重塑,不仅有助于解决库存的“燃眉之急”,更牵动着整个产业的品质升级与路径创新——这杯沉淀了时光的茶,藏着的何止是甘醇,更是老叶新生的无限可能。
陈茶有价值 存茶是主动
“做茶几十年,存了这么多年的岩茶,真是越存越有味道。”面对仓库里一排排整齐码放的茶叶,武夷山林家茶邸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丽娟说。
自2008年起,她每一年都会有意识地存茶。“不是卖不掉才存,是特意留着做标杆,研究不同年份、存放条件下的变化,还能靠标准样判断茶叶真实年份。”
在武夷山,像林家茶邸这样主动存茶的并不少见。许多茶企十几年前就开始系统性存茶,将不同山场、品种的优质茶品精心留存。
“优质新茶既能当下喝,也能存着陈化,不用专门为了陈化做特殊工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国英说。
一款原料好、工艺精的岩茶,既能满足当下品饮的鲜爽,也能在妥善存放中慢慢变得温润醇厚。
让人意外的是,有些当年喝着表现平平的品种,陈放后竟有大变化。
“马首傅”品牌创始人、武夷山隆沁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学锋做了十多年武夷奇种研究,他发现:“当年喝着甜度高但香气、水感不足的奇种,陈放后会有木质香、药香,陈韵特别纯,比有些高香型品种陈放后还出彩。”
陈化有讲究 品质靠协同
陈年岩茶的品质,是品种、工艺和存放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武夷岩茶早有“陈年武夷岩茶”之说,其“陈化”指茶叶经长期陈放后,内含物质发生氧化、异构、缩合等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直接体现在色、香、味的转变上。
“存储条件合理的话,基本所有的武夷岩茶都适合拿来陈放。”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顺说,这源于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与传统焙火工艺,经时光沉淀后,茶汤更显醇和浓厚;而岩茶本身“重味”的特质,更让陈年岩茶的口感独具优势。
“想要陈放武夷岩茶,建议选定山场好、有一定品质的岩茶,这类岩茶耐储藏,陈放之后口感会更佳。”刘宝顺补充道。
在陈放过程中,因茶叶产地、品种、工艺、容器及存放环境不同,陈变的品质特征也各有差别。同一种茶在存放中,不同阶段内含物质含量持续变化,某一阶段的香气、口感经转化后会更优越;长期陈放后,化学变化由活跃趋向稳定缓慢,许多大分子化合物转化为小分子并溶于水,让茶叶更耐泡。
“有些岩茶存放一段时间后会返青或变酸,这很正常。”刘国英解释,这与茶叶含水量相关:具有生命力的茶叶会随烘焙火功消退而增加含水量,若贮存不当、接触空气,就易引发返青。至于是否复火,并无统一标准,“看茶叶情况,含水量高了就焙,否则可焙可不焙,全凭个人喜好。”
谈及保质期,2022年1月30日武夷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GB/T18745-2006<地理标志产品>保质期的解读》指出:按武夷岩茶传统加工工艺,在符合GB/T30375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企业可根据焙火程度自行承诺标注有效期限;也可对库存茶叶检验,若认为长期保存对质量无影响,在外包装标明满足乌龙茶贮存条件后,可标注“本产品可长期保存”。
困局如何破 未来路在哪
虽然陈年武夷岩茶越来越受关注,但其专业市场的发展仍有不少难题。
年份乱象是突出问题。市场上的陈茶,既有品质欠佳滞销的,也有价格偏高没有尽快卖掉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求高价虚报年份的情况屡见不鲜,消费者难辨真假,既损害自身权益,也削弱了市场对陈茶的信任。
标准缺失也添了乱。2021年有团体标准界定了陈年岩茶(4-20年)和老岩茶(21年以上),但实际中企业、地方标准各成体系。相关专家透露:“现在国家标准里没有陈茶项目,市场多按企业或团体标准执行,缺乏公认标准,易滋生假冒伪劣。”
尽管武夷山市从2024年起开始修订《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拟在产品分类中新增陈年武夷岩茶,但修订过程较长,出台前市场仍缺权威指引。
此外,武夷山岩茶库存大、中档茶难卖,而陈茶并非万能解,还需考虑陈化成本、市场饱和度和仓储条件等现实问题。
破解这些难题,需多管齐下:
——加速标准和溯源建设。推动国标修订,明确陈年武夷岩茶年份、原料、感官等要素;推广成熟团体标准,形成多层级体系。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用科学手段检测茶叶物质变化以证年份真实;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从采摘到仓储的全流程溯源,既让消费者放心,也支撑企业标准样体系。
——打造差异化产品和创新场景。针对不同人群精准发力:为资深藏家推出20年以上核心产区高端陈茶,突出稀缺性;为大众打造3-10年性价比款,以小包装降低尝试门槛,如“马首傅”今年下半年推出的“24金钗”系列,每款均为三年陈以上,目前销售业绩良好。同时探索“陈茶+调饮”“陈茶+茶点”模式,融入冷泡茶、奶茶等场景,吸引更多消费者。
——用赛事和交流激活行业动能。在传统斗茶赛中增设陈茶品类,树立品质标杆;定期举办品鉴会、论坛,邀请普洱、白茶行业专家交流,借鉴其仓储和市场运营经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陈茶联盟,制定自律公约,打击虚假宣传。
——加强文化挖掘和市场教育。梳理陈年岩茶历史,结合武夷山茶文化,讲好“时光淬炼”的故事;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通过短视频、直播普及知识,打破“陈茶是滞销茶”的误解;培养专业审评师,指导市场消费,提升消费者鉴别能力。
——推动库存转化和产业协同。针对中档茶库存,筛选优质品进行科学陈化,转化为有竞争力的陈茶;结合新茶饮趋势,开发茶粉、茶膏等深加工产品,拓宽销路。
“陈茶有市场需求,消费者喜欢,厂家经销商也想卖库存陈茶,是未来有潜力的品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陈年武夷岩茶才能在时光里越走越好。”刘国英说。
陈年武夷岩茶的价值,源于“时光酿甘醇”的奇妙蜕变,也离不开制茶人以“人的智慧”成就“老叶”新生。当品质成为共识、标准照亮前路,这一承载着武夷山茶人匠心的产品,必将在时光沉淀中愈发醇厚,在创新探索里开拓“新途”,绽放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