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夏尽秋启。4日至8日,南平省级开发区、市直相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40余人赴浙江杭州、湖州安吉,开展为期5天的省级开发区建设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寻路、问道、赋能……带着破解我市在开发区建设运营、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9个短板弱项的迫切需求,学员们走进改革前沿、探访标杆园区、对话实战专家,将“他山之石”切实转化为推动闽北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寻路之策,在标杆引领中明晰
“如何构建‘管委会+公司’的市场化运营体系?”
“怎样培育高韧性、高附加值的产业生态?”
“如何打造‘全周期、全要素’一站式服务体系?”
……
带着这些事关南平开发区发展核心的问题,学员们走进课堂与现场,通过4堂专题讲座、4场现场教学、2场领导干部面对面交流、2场夜话研讨,探寻浙江经验的精髓。
在浙江大学课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原局长许晋分享的“三大三小+1核”“五要五不要”招商项目研判法则,为精准招引提供了新视角;杭州市商务局原副局长朱菁剖析的“市场-产业链-招商”逻辑链,展示了思科、阿里巴巴落地的共赢之道;宁波经开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王一鸣关于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度解读,让学员们对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内生动力有了更深理解;浙江大学冯毅萍教授对高端装备智造趋势与浙江路径的分析,为我市发展新型轻纺、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提供了前沿洞察。
在安吉国家竹产业示范园现场教学点,学员们亲眼见证了科技赋能下,一根竹子如何从传统加工向新材料、智能制造、健康食品等领域高值化延伸的“点竹成金”之路。“国企+合作社+林农”的共同富裕模式,更为我市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板。
走进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1800余家外资企业,综合排名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前十的经开区——学员们深度学习了其运作模式和主导产业培育路径的实践经验。其中,在吉利大江东产业基地,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工厂展现了高端制造业的硬核实力,让学员们对推动“制造”向“智造”跃升有了直观感受。而在杭州申昊科技的智能检测技术及其总部园区规划,则拓宽了大家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认识。
悟道之要,在思想碰撞中深化
白天密集学习,夜晚思想交锋。两场“夜话交流”和两场“领导干部面对面”,成为学员们消化吸收、深度思考的关键环节。
围绕“因地制宜因园施策”主题,来自不同县(市、区)和开发区的学员们结合白天的见闻,热烈讨论如何将浙江经验本土化。
“安吉竹产业的科技赋能和产业链延伸,对我们南平竹产业、茶产业升级太有启发了,值得深入学习研究!”南平市工业园区管委会一级科员王禹兴奋地表示。
“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资源政策依赖,做好‘产业地图+靶向招商’的产业链招商模式。”政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委员陈明说。
“加强组织领导”主题的夜话,则将焦点集中在机制保障和干部能力提升上。“如何像浙江干部那样,真正树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理念,并转化为具体行动?”“怎样破除部门壁垒,实现涉企服务的系统集成而非零散‘小确幸’?”……这些尖锐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与深思。
松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业务骨干在笔记本上写下:“智慧化管理平台是基础,干部懂产业、会服务、敢创新的能力是核心。”
面对面的交流中,浙江专家们不仅传授经验,更解答学员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从园区定位、招商路径、金融工具运用到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思想的火花在问答中迸发。
躬耕之实,在成果转化中扎根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返程之际,“转化”已成为全体学员的共识与行动自觉。
“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站位高度,开拓了视野路径。”市商务局带队领导表示,“回去后,我们将立即组织梳理学习成果,围绕9个短板弱项,逐项研究提出符合南平实际的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的建议报告。”
一名负责开发区项目开发的学员对浙江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路径印象深刻:“我们要把‘智造跃升’的理念带回去,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在政策引导、技术对接上拿出更实举措。”
“杭州经开区的‘全周期、全要素’服务理念震撼了我。”政和经济开发区服务中心主任许李汕坦言,“我们将着力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借鉴其经验,探索构建更高效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让企业办事更便捷、发展更安心。”
钱塘江的浪潮奔涌不息,闽北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浙江的实践经验已传递到学员心中,他们表示,下一步要结合南平实际,推动省级开发区提质增效,为闽北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