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3日
第7版:

良好的亲子关系 从“停止说教”开始

本期成长导师:

吴雅雯,南平实验小学教师,南平实验小学武夷校区教研室主任,南平市骨干教师,南平市“十四五”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近年来,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级经典诵读、书法、演讲、征文比赛等多次获奖。

亲爱的“心”朋友:

您好!

写下这封信时,孩子的房门是关着的。我坐在沙发上叹着气,心里像压着一块石头喘不过气来,却不知道该跟谁说。终于,我决定给您写这封信。

今天早上,我又跟孩子闹僵了。闹钟响了三遍,孩子还没起床,我隔着门喊了句“再不起床兴趣班要迟到了!”推门进去时,他正抱着被子发呆。我急着上班,就忍不住说了句“你看隔壁小林,每天七点半就起床背英语单词,你放了假,天天睡懒觉,以后怎么办?”话刚说出口,我就后悔了,可已经收不回来了。孩子“腾”地一下坐起来,早饭一口没吃,“砰”地一声摔门就走了。

我站在空荡荡的厨房,看着桌上温热的牛奶慢慢变凉,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这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小时候多黏人啊,放学回来就追着我讲学校的事,谁欺负他了,老师今天夸谁了,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可现在,一天跟我说不了几句话。上学期期末时,老师说他上课总走神,我回家想问问他是不是遇到难处了,刚开口,他就说:“你又要讲大道理了是吧?”我的嘴微张半天,愣是没说出一个字。

孩子爸爸总说我太紧张了,可我能不紧张吗?满心以为是为他好,他倒好,从来不希望我唠叨他,话不投机还经常顶嘴,把我气得浑身发抖。就像我经常催促他练钢琴,指着他说:“我为你操碎了心。”他瞪着我,眼睛红红的:“你那是操心吗?你就是想让我替你完成你没做到的事!”我当时就愣住了。我这不是为他好吗?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机会学钢琴,现在拼了命给他创造条件,报最好的班,买最好的琴,他怎么就不明白呢?

这些天我总在想,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我想跟他好好说话,可一开口孩子就不耐烦,最后总是不欢而散。我到底该怎么说,他才能明白我不是想逼他?我只是太怕他走弯路了。可是,眼看着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我已是六神无主。未来,我该怎么办?您能教教我吗?

家长:小慧(化名)

小慧:

您好!

我特别理解您此刻的焦虑。明明心里装着对孩子的牵挂,话到嘴边却成了孩子眼里的“唠叨”。想靠近他的世界,却总被一句“你不懂我”挡在门外。其实,亲子间“心理距离”的产生往往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沟通的方式没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结合孩子们在心理信箱里的心声,我们可以试着从这几个方向调整:

停一停,把“说教”换成“观察”。很多时候,“关心变唠叨”的根源,是我们急于用自己的经验“纠正”孩子,却忽略了他们当下的感受。就像你在信里说的“早上起晚一点就被说懒”,父母的初衷是担心孩子迟到,可孩子接收到的却是“你又做错了”的否定,不妨试着先做个“观察者”。比如,看看孩子的情绪,温和地问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发现他房间乱糟糟,先别急着批评“邋遢”,可以问“需要帮忙整理吗?”或者“你想什么时候收拾?”用描述事实和关心感受,代替评判和说教,孩子才会觉得你看到的是他,而不是他的错误。

退一步,给孩子“被需要”的机会。有时候,家长总是忍不住想帮孩子规划好一切,但孩子在青春期后,会格外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家长的要求较高,与孩子沟通无果,这里面其实藏着孩子想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生活。适度的示弱,倾听孩子的想法,反而更能拉近亲子距离,这样才会让孩子愿意主动打开话匣子。

听懂话,别只听“内容”,更要接“情绪”。当孩子说“你不懂”时,往往不是拒绝沟通,而是觉得自己的情绪没被接住。他们有时候需要的不是“加油、努力”这样的鼓励,而是“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努力却没结果,确实让人着急。”家长首先要认可孩子的情绪,再解决问题。当孩子感受到“被看见了”,才会愿意继续说下去。

闭上嘴,“不说”比“说”更有力量。关心的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而不是感到压力。有时家长过度的“关心式询问”比如,“你上课都有在认真听吗?”“这个分数在班上排第几名呀?”这样的话语难免给人被“审视”的感觉。不妨在孩子没主动说这事的时候,别急着追问。等他愿意分享时,哪怕话题你不感兴趣,也要认真倾听。或是利用便签条,偶尔给他留言,文字有时比语言更能传递不带压力的关心。

最后我想告诉您,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之间出现“代沟”是正常的。就像我们当年也觉得父母“跟不上时代一样”。重要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孩子知道,哪怕和父母想法不同,但是我依然愿意听你说,愿意试着理解你。停止说教,这样孩子自然会慢慢向你靠近。 您的“心”朋友:吴雅雯

作者:
2025-08-13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6931.html 1 良好的亲子关系 从“停止说教”开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