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兴贤古街,在随处可见的剥莲身影中读懂乡土中国的情结;徜徉生态茶园,在层层叠叠的茶香绿浪中探寻“东方树叶”的奥妙;沉浸国家公园,在奇秀东南的碧水丹山中领略双世遗的魅力……
八月的武夷山,水碧山青,有朋自远方来。
10日至12日,来自全球133个国家的155名青年走进武夷山,参加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暨夏令营活动。
“武夷山已成为我最喜欢的城市,她偷走了我的心。”活动后,来自埃及的奥拉(Ola)依依不舍地写下留言,字迹工整的“许愿牌”宛如一粒梦想的种子,在她心底扎根、生长,静待下一次相会。
一条街·活源毓秀
10日,武夷山五夫镇天朗气清。微风拂过黄绿色的田野,与之一墙之隔的文公庙奎文阁内,155名各国青年静坐在廊道间,埋首答题。这一幕,似乎与千年前兴贤书院学子苦读的画面重合。
这是本次活动首场比赛的笔试现场。
他们肤色各异、语言不同,但他们同样地年轻、专注、蓬勃,同样怀揣满腔热忱,跨越山海来到中国,立志学好中文,籍此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搭建文明互鉴桥梁。
比赛后,众人结伴漫游古镇。他们在兴贤书院驻足聆听历史,触摸朱子社仓的一砖一瓦,穿行街头巷尾,环抱荷花与屋舍合影,在古朴与现代交融中,体会朱子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表达。
“这里有中国式的浪漫,人和自然完美融合。”25岁的英国小伙子韩里夫(Oliver)告诉记者,他学习中文已有13年,“中华文明的精髓还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眼前的一幕幕都让我感受到千年智慧的积淀。”
“兴贤书院保留了天井,易于采光通风,门前的流水可作为消防以及生活用水……”来自新西兰的张蕙兰同样边走边赞叹,“这些设计都能继续为村民服务,太不可思议了。”
八百余年后的今天,朱子文化依旧在五夫生长,从古街到村镇,成为历史脉搏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缩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拨动每一位到访者的心弦。
一台戏·观照古今
当理学哲思化作武夷月光,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由此展开。
活动次日,潺潺水声中,一百多颗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心,共同在《月映武夷》剧场内雀跃着。眼前,是朱熹讲学的画面与真实的武夷山水交融流淌——
建盏的星辉、建本的厚重、龙鱼戏的欢腾、家礼的庄重温情、傩舞的神秘鼓点逐一呈现,朱子理学变成了水幕上流动的光影,变成了耳畔潺潺的溪声,变成了萦绕鼻尖若有似无的茶韵。闽北文化的精髓,如同清冽的九曲溪水,无声地浸润每一双望向舞台的眼睛。
“表演让我觉得很亲切,这些和摩洛哥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注重家庭和睦、喜爱喝茶、坚持庆祝传统节日……”摩洛哥姑娘杨思敏深受感染,她指着自己的中文名说,“老师为我起的名字,不仅与我的阿拉伯名Yasmine谐音,还包含学习中文要‘善于思、敏于行’的寄语。这场演出让我感受到这一要义的内涵。”
曲终人未散。水幕的涟漪尚未平息,演员们谢幕的微笑还挂在脸上,众人纷纷起身鼓掌,涌向舞台,与“活着”的历史交流互动、合影留念。
“我好像真的尝到了‘天人合一’的味道!”70分钟的文旅盛宴,以“一渠活水”映古今,让朱子文化触手可及,德国的安娜一句带着哲学味的感叹,引来阵阵共鸣。
一片叶·岩骨花香
依山就势的茶园连绵起伏,各国青年背着竹篓、散落山间。
对22岁的维塔(Vita)而言,最后一天的茶园之行,是她最期待的环节。来到武夷星茶树种质资源圃、茶科技展厅,她学着辨认茶树品种,采摘“一芽三四叶”的茶叶,用亲手摘的茶叶制作标本,还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冲泡大红袍。
“一泡好茶真的来之不易。”维塔怀揣着敬意倒出第一杯茶,手微微有些抖,笑容却溢满脸庞,“俄罗斯的袋泡茶缺少体验感,而中国茶是一种艺术,让人着迷。”
“为什么同一种茶,我们两个人泡出来的味道有些不一样。”同样来自俄罗斯的尹国(Ego)端起茶杯轻啜一口,问得仔细。
茶艺师一边示范,一边为尹国讲解武夷岩茶冲泡、品饮技巧,分析水质、温度、冲泡手法等因素对茶汤滋味的影响。“茶汤从苦涩到甘甜,富有变化。”尹国分享说,他喝过许多茶,最喜欢大红袍的味道。
在制茶体验中,不同国家的青年组队搭档,兴味盎然。“摇青其实很费力气,但它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彼此之间亲密协作,鲜叶的碰撞就像是我们的碰撞。”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莱拉手中不停,语调轻快。
“我会再来武夷山,学茶。”离别前,尹国与新结识的当地小伙伴约定。
一片树叶,连结133个国家的文化基因,袅袅茶烟浸润每一双捧杯的手,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