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9日
第6版:

以历史的纵深感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我是很喜欢研究历史的。作为从政者,不熟悉历史,特别是中国史,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嘱托治理城市要有历史的纵深感,秉持大历史观。“历史的纵深感”不是简单回望过去,而是一种把城市发展放置千年文明长河中审视的思维方式:既看到它从哪里来,又预判它将向哪里去,从而在当下的规划、建设与治理中,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一、遵循历史规律,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中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历史上,城市的兴衰往往与产业、交通、资源等要素紧密相关: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因商贸繁荣,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因水运优势崛起。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需借鉴“要素集聚—功能协同—可持续发展”规律,一方面,城市发展要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资源配置,避免盲目“摊大饼”;另一方面,依托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功能互补的城镇格局,让城市发展更符合历史演进的客观逻辑。

同时,城市发展坚持规划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空间是生产关系的物质载体,规划通过调研、分析城市的自然禀赋、经济水平、人口结构等“社会存在”,预先配置土地资源、交通设施等生产要素,使城市空间结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二、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筑牢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化进程,西方走了几百年,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深层次看,我们工业化的短板还很多,要花时间去补。城镇化也是这样,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要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这生动揭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历史耐心的理论逻辑。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量变的持续积累,终将突破临界点引发质的飞跃;而质变的实现,又会开启新的量变进程。这种量与质的交替演进、循环上升,构成了事物螺旋式发展。城市发展作为复杂系统工程,其演进同样遵循此道,必须尊重量变积累的客观过程,久久为功。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其深层价值逻辑根植于“人民至上”的核心宗旨。这决定了其建设绝非一蹴而就,必须葆有深厚的历史耐心。其一,城市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人民——一切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人民福祉;其二,城市的发展动力源于人民——建设过程必须依靠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其三,城市建设的价值尺度在于人民——最终成效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性属性内在地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具有长期性视角,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锚点,持之以恒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遏制短视化、表面化、功利化的发展冲动,确保城市沿着真正造福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轨道稳步前进。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历史耐心的实践逻辑在于要将历史耐心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周期。规划阶段要预留弹性空间,拒绝“终极蓝图”思维,以使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用地等随发展需求动态适配,以“微更新”替代大拆大建,如福州三坊七巷通过修旧如旧保留坊巷肌理,让老建筑承载新业态。治理上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将历史文脉守护、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需长期培育的“慢变量”纳入考核,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性,在持续努力中让城市发展既扎牢文化根基,又能从容跟上时代步伐。城市基层治理转向精细化,让城市人民在生产、生活和交往中实现共治共享。

三、传承历史文脉,守正创新涵养城市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光阴如梭,现在的城市建设都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要兼顾古人、今人、后人,城市更新中须留住“根”和“魂”。

先向古人借智慧。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古老建筑、传统街区等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是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是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遗余力地保护文化遗产,成功保护了万寿岩遗址、三坊七巷等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平调研朱熹园时,深刻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平有着丰富的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宋慈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需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改造、乡村振兴以及绿色产业发展有机整合。

再为今人谋福祉。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其居民,因此城市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当前市民最为关注、最为迫切、最为实际的利益问题,将抽象的“人民”概念具象化为生活于城市中的每个个体。聚焦于市民基础需求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建严密的社会保障网络,确保提供充足且可负担的住房资源、便捷且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普及且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以及完善且全面的养老与儿童照护服务体系,保障基本民生;同时,还需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与创业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关系、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空间与休闲活动选择、确保城市运行的安全与有序,以实现居民的安居乐业。只有将“为当代人民谋福祉”的目标细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民生工程与制度保障,城市发展才能真正回应时代的需求,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

更为后人留余地。历史上的城市建设不乏深刻教训: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因盲目扩张导致“雾霾锁城”,部分发展中国家因规划缺失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这些教训警示我们的发展要坚守生态底线,不能只顾当前利益,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同时,要有超前思维和长远谋划,早在25年前,习近平就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部署,以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化城市治理。今后,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势在必行,亟须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江小莉 马逍
2025-08-19 □江小莉 马逍 2 2 闽北日报 content_127167.html 1 以历史的纵深感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