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做一名有温度有力量的教育者

——记南平市第三中学教师张秀娟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温暖、给予力量。”这是南平市第三中学教师张秀娟从教十九年来始终坚守的信念。有着初中化学教师与班主任双重身份的她,始终以爱心为纽带、以专业为支柱,在三尺讲台上,生动诠释着“有温度、有力量”的教育内涵。

张秀娟的“温度”,藏在对学生需求的敏锐捕捉与及时回应之中。此前的一个初三班级里,有个男孩总是看着同学们围住老师问问题,自己却从不靠前。张秀娟敏锐地察觉到他的不自信,主动走到他身边:“如果每节课后你都能问我3个问题,这门课一定能学得轻松。”从那以后,她总会特意在课后叫住男孩,要么询问学习情况,要么引导他提出困惑。渐渐地,男孩的问题多了起来,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

这个男孩上高一的时候,特意通过微信告诉张秀娟:“张老师,我写了一篇文章感谢您对我的帮助。”一句简单的反馈,是学生对这份付出最真挚的回应。

为帮学生解决作业难题,她鼓励学生发信息,提出疑问,再利用休息时间通过语音、图片逐题讲解。“对我而言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张秀娟认为,疑惑要是得不到及时解答,很可能成为学习路上的绊脚石,让孩子们产生畏难情绪。在学生和家长看来,这份“额外的付出”,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温度。

作为班主任,张秀娟将这份温度融入班级建设的点滴。她通过“每日一句励志分享”教会学生认识自己、彼此关爱。在她的用心经营下,班级成为了充满凝聚力的“大家庭”。

张秀娟的“力量”,源于对教育领域的深耕不辍。她明白,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教育的“力量”便无从谈起。为了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她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学科培训,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前沿教学资源,把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针对化学学科抽象难懂的特点,她创新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性教学任务:让学生用水果、牙签、黏土制作分子、原子模型,直观理解微观结构;指导学生培育麦芽,制作麦芽糖;为学生绘制“奇妙的二氧化碳”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

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爱上了化学,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张秀娟的带领下,学生们的学习潜力被激发。近两年中考中,有2名学生取得化学满分的优异成绩。同时,她积极投身教研改革,先后获得市中小学作业设计评选活动一等奖、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初中化学学科组三等奖、省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作业设计奖等荣誉,用专业实力为教育“赋能”。

因表现优秀,张秀娟获全市通报表扬。面对这份肯定,张秀娟始终保持着谦逊,“我就是一名普通老师,只不过是把该做的事做细、做好罢了。”在她看来,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既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也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

谈及未来,张秀娟眼神坚定。她将继续在三尺讲台上传递温暖、释放力量,助力更多学生在成长路上逐梦前行。

作者:□本报记者 陈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