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从“看病远”到“药上门”

——武夷山一张网托起乡村健康梦

武夷山市“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下乡开展“世界哮喘日”健康宣教与巡诊活动。

武夷山市“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下基层开展“流动医院”巡诊活动,巡诊车配备心电图机等便携设备。

今年8月26日,武夷山公立总医院顺利通过国家认证,成为2025年首批国家县域慢病管理中心认证单位。这一成绩得益于该院在数字医疗与慢病管理融合方面的持续创新。

通过构建“健康武夷”慢病管理智能平台,医院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数据互联,并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早期筛查与分级管理;百支“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入户随访和健康体检,推动医防融合服务下沉;互联网医院还提供线上复诊、医保结算及药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群众“看病远、取药难”问题。

截至2025年8月,武夷山市慢性病健康管理率提升至85.5%,群众对“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的满意度达96%。

流动巡诊:慢病管理“落地生根”

在武夷山的乡村里,慢病管理不再只是医院的职责,更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温暖服务。武夷山公立总医院依托“健康武夷·慢病一体化管理平台”,组建101支“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联动省级三甲医院专家,共同开展“防筛诊治康”全周期慢病管理,推动“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真正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兴田镇76岁的罗大爷参加免费健康体检后,家庭医生通过心电图报告发现他存在房颤风险。在电话随访中,家庭医生了解到罗大爷近期频繁出现胸闷、呼吸不畅、心跳骤快的症状,于是立即启动转诊“绿色通道”,迅速联系市立医院专家为罗大爷安排诊治。

像罗大爷这样的签约居民,都有专属健康档案,家庭医生会实时跟踪健康状况,动态调整用药,并对失能、高龄等行动不便人群提供“送药上门、入户体检”服务,有效缓解“看病远、取药难”问题。

此外,每周三、六,“流动医院”巡诊车都会开进行政村。这辆“车轮上的医院”虽小却强——配备便携式B超、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可现场完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彩超等一系列检查。

依托5G网络,巡诊车采集的数据实时回传至县域心电诊断中心、检验中心的“云诊室”平台及“5G+基层就医”系统,实现检查、诊断、开方、医保结算、药品配送及随访管理“一条龙服务”。

巡诊不仅是看病,更是健康管理的延伸:医生一边监测老病号指标,调整用药,一边做好健康宣教;新发现的慢病患者则被立即纳入管理,真正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2023年7月以来,“流动医院”已开展巡诊133场,服务群众超3.1万人次,逐步实现了“小病不出乡、慢病规范管、急危重症及时转”的就医新格局。

一系列举措让慢病管理真正落地生根:居民不再奔波城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连续的医疗服务,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慢病管理,正悄然成为连接医患的温暖纽带。

关口前移:健康防护“不漏一人”

“以前眼睛模糊,总以为是年纪大了就没管。没想到这次检查发现了大问题!”家住武夷山岚谷乡的七旬村民李大伯在免费眼底AI筛查中被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经绿色通道直送武夷山市立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李大伯的经历,是武夷山公立总医院持续提升“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提高慢病健康管理防控水平,武夷山公立总医院一手筛风险、一手抓体检,面向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及慢病患者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并将防控关口前移,加强对中年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健康干预。

根据《武夷山市医防融合慢性病一体化管理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医院将疾病防控关口进一步前移:全市范围内35岁至64岁人群按每年20%的比例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筛查,确诊后及时纳入慢病管理系统;重点为糖尿病患者免费提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眼底AI筛查服务;为慢阻肺患者每年提供一次免费胸部DR检查。依托福建省乡村振兴资金支持,医院为10家基层医疗机构配置3台AI眼底相机和9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方便群众就近接受筛查。目前,已为4879名糖尿病患者完成眼底疾病筛查,累计发现690例高风险病例。

所有体检数据、就诊记录及检验结果均自动集成至慢病管理平台,平台通过智能分析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和疑似患者。疑似病例由武夷山市立医院专家团队进行在线会诊,确诊后立即纳入慢病管理系统。该平台已成功筛查出约4.2万名体检异常者,将健康风险“一网”打尽,让健康管理不漏一人。

“有了智能设备和统一平台,我们能够更早发现村民的健康问题。”负责星村镇星村村的健康服务医生杨晓春表示。他所在的这支健康服务团队,正是医院组建的101支“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之一。这些团队重点覆盖“251环带线”村庄、边远农村和无村医的“空白村”,针对“五高”人群开展上门体检、健康咨询和随访管理,落实“五高共管、六病同防”策略。

截至目前,医院共动员超过387名医师(含乡村医生)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已有18.72万名常住居民签约了家庭医生,签约率高达72%,其中老年人和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签约率更是高达95%。“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就医格局逐步形成。

数字赋能:便捷医疗“触手可及”

在武夷山的乡间,“看病难”正悄然成为过去时。

以往,村民看一次病,赶路、排队、等号……往往就是一整天。如今,随着“数医融合”模式落地生根,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

2023年7月,武夷山公立总医院在闽北地区率先打造“实体医院医疗资源线上服务模式”(H+I模式),并同步推出互联网医院,把优质医疗服务“送”进家家户户。

慢病患者不再需要频繁往返医院。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健康咨询、在线复诊、医保结算,药品直接快递到家,报告一键可查。

“真是太方便了!”星村镇七旬的陈大爷感慨道。患糖尿病的他,以往都要起早去市里医院,排队挂号、候诊取药,大半天就过去了。“现在儿子帮我手机预约,视频看诊,药直接送到家。咱老年人在家也能看好病!”

与此同时,武夷山还创新推出“一库四单”管理模式——建立市立医院专家库,通过“报单、派单、接单、访单”四步流程,实现闭环服务。

村民既可以通过“武夷山市立医院”微信公众号提交需求,也可由村医通过慢病管理平台帮忙“报单”。总医院接到需求后“派单”给对应专家,专家“接单”后安排时间下沉基层看病。结束后还有“访单”回访,全程跟踪,服务到底。

这一模式尤其照顾到了农村地区的实际:专家们常常选择“圩日”下乡,让居民边赶集边看病,省时省力又省心。

“这不仅减少了患者来回奔波,也解决了专家号难挂、候诊时间长等问题。”武夷山公立总医院医务科负责人徐宝康说,“我们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真正享受到优质医疗。”

放眼未来,武夷山公立总医院将继续深化“互联网+慢病管理”,强化“一网统管”,打通数智医疗“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偏远地区群众享受到公平、可及、高效的医疗服务。

数字赋能,医疗下沉。武夷山正在走的,是一条更温暖、更便捷、更公平的健康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林李冰 通讯员 朱芳萍 占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