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韵,非浮于表,必沉于心。武夷岩茶之“岩韵”,尤为茶中至味。历代茶人,或拟人,或状物,或品鉴,将这一抹难以言传的岩骨花香,描摹得淋漓尽致。
一、晚甘侯:岩韵的诗意初现
唐时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以“晚甘侯”三字,为武夷茶立传。“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中“晚甘”,道尽武夷茶“先烈后甘”之妙。初尝微苦,而后回甘持久,如君子之德,愈久愈醇。这一雅称,不仅捕捉了武夷茶的风味精髓,更奠定了岩韵审美的诗意传统。
二、龙凤之姿:东坡笔下的岩骨风范
苏轼在《叶嘉传》中,将武夷茶拟作“闽人叶嘉”,赞其“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更妙的是虚构汉帝品茗后的赞叹:“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武夷茶如忠臣谏言,初时刚劲,细品则心神俱醒,滋味深远。东坡以文学之笔,将岩韵的刚柔并济,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含石姿而锋劲:元代茶人的岩韵直陈
元代茶人张涣在《重修茶场记》中写道:“灵芽含石姿而锋劲,带云气而粟腴。色碧而莹,味饴而芳。”寥寥数语,道破岩韵真谛,茶生于石,故有石之坚骨;长于云山,故得云之柔润。这种“锋劲”与“粟腴”的矛盾统一,恰是岩韵的精妙所在。
同时代的茶人赵若槸更是在《武夷茶》一诗中以“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的意象,将岩韵比作从石缝中渗出的精华,充满了“岩韵”的神秘与灵性。
四、三德俱备:明朝文人的制茶悟道
明代制墨大师吴拭的家乡为休宁商山,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松萝茶产地。吴拭嗜茶如命,因此对家乡松萝茶的制法烂熟于心,他在游览武夷山期间,刻意采摘了一些武夷岩茶,以松萝法试制,得出“三德俱备,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的结论。所谓“三德”,一指茶青、制法、泉水三者得宜,二指色、香、味三者俱佳。而“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则精准概括了岩韵的层次感,既有岩石的刚劲,又有云气的柔润,刚柔相济,回味绵长。
五、严如对廉介:汪士慎的岩韵品鉴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在《武夷三味》中写道:“严如对廉介,肃若见倾城。”他以孤傲文人的视角,品出岩韵的双重性格:初品如见刚正大臣,凛然不可犯;细品又如遇绝世佳人,令人肃然起敬。这种矛盾统一的体验,正是岩韵的独特魅力。
六、味外味:袁枚的岩韵哲思
袁枚在武夷《试茶》一诗中写道“细咽欲寻味外味”,其中提出“味外味”的概念,并在诗中指出岩韵在于“杯中己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真正的岩韵,不在于一时的浓烈,而在于饮后持久的回甘与余香。这种“味外味”,需要静心体悟,方能得其真谛。
七、香清甘活:梁章钜的品鉴体系
福建籍封疆大吏梁章钜在《品茶》一文中,提出了岩韵品鉴的“香、清、甘、活”四要。他认为,岩韵之“活”最为难得,需要仔细地进行分辨、体会,微乎其微。这一“香、清、甘、活”的品鉴体系,至今仍是评判岩韵的重要标准。
八、气味清和兼骨鲠:乾隆的帝王视角
乾隆皇帝在《冬夜煎茶》一诗中以“坡翁品题七字工,汲黯少戆宽饶猛”“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来形容岩韵。乾隆在此表达的是:武夷岩茶就像苏东坡形容的那样,如“汲黯”与“盖宽饶”一般,初始时刚直骨鲠,过后却对社稷与民众有长远的好处来比喻武夷岩茶入口时的苦涩、刺激与喉咙的“骨鲠”之感,以及过后回甘、余韵悠长的“岩韵”品质。
在乾隆看来,岩韵是刚与柔、烈与和的完美平衡,这种辩证统一,浓缩进了一句“气味清和兼骨鲠”之中。
从“晚甘侯”到“清和骨鲠”,历代茶人以不同的视角,诠释着岩韵这一武夷茶的精神内核。岩韵,既是岩骨花香的风味,也是刚柔并济的品格,更是茶与自然、人与茶对话的哲学。品岩韵,实则是品一种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