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咕、咕咕咕……”7日傍晚,在位于邵武市通泰街道一处山坳的养殖场,伴随阵阵清脆的低鸣,记者见到了陈新科——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在鸽棚里察看鸽子的生长情况,鸽子轻啄他的手指,仿佛表达对主人的喜爱。
“叫我阿科吧,客户都这么称呼我。”见我们到来,陈新科笑容灿烂地打着招呼,带着我们参观他的养殖场。养殖场占地3万平方米,建有两个生长棚、一个放飞棚以及孵化车间。“在养殖行业,我算是个新人……”谈起创业历程,他打开了话匣子。
老家在邵武市桂林乡槎口村的陈新科,1998年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学,向一名老师傅学习理发手艺,然后开始走街串巷为村民提供上门理发服务。干了几年后,看到不少同龄人外出打工,他也萌生“出去闯闯”的念头。2003年,陈新科经人介绍,来到贵州省贵阳市,在一家汽车维修店当学徒,做四轮定位,凭借着勤劳肯干,很快掌握了一技之长。一年后,在老板的鼓励下,他“自立门户”卖起了轮胎。因其待人热情、诚信经营,他的生意红红火火,并在此后开了两家公司。
“打拼多年,赚了一些钱,也成了家,但是长期在外,总没有归属感。尤其最近几年,随着年岁渐长,回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陈新科说,“我从农村出来,所以一门心思就想回到农村搞农业。”
在贵阳工作期间,每年寒暑假,陈新科都会带着妻儿回老家住一段时间,顺便考察农业项目,养牛、承包竹山……他想了不少点子,但都缺乏合适的契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新科了解到,邵武的餐饮店和农贸市场一天要售出约1000只肉鸽,而零散养殖户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这让他眼前一亮,“肉鸽生长迅速、饲养期短、营养和经济价值高,而且邵武山好水好,养鸽有前景!”
说干就干。2023年,陈新科将公司委托他人管理,自己先后到江西、江苏、广东等地的养殖基地“取经”。修建鸽舍、调配饲料……陈新科如饥似渴地学习技术。10个月后,他回到邵武四处考察选址,最终选定了如今的养殖地点,“这里远离城市嘈杂,山清水秀,还有天然的山泉水,很适合!”
今年年初,陈新科投入200多万元,着手建鸽棚,引入1500对种鸽和相关设备,开启了养殖之路。
认真记录鸽子的受精、产卵时间,摸索不同生长阶段的喂食频率……那段时间,陈新科天天“泡”在鸽棚里。
“鸽子是一夫一妻制,已经成熟的鸽子需要配对,一起住进‘夫妻房’,培养感情、交配产蛋;鸽子爱清洁,要及时清理鸽笼的粪便,定期消毒和防疫;经常检查鸽子的喙、眼睛等是否出现异常,防止发生疫病;繁殖期间,要适当增加饲料量和营养摄入,以保证它们的健康和繁殖能力……”如今的陈新科,说起“养鸽经”来头头是道,“养鸽子是个细活,细活就要做得越细越好。”
一般一对种鸽一次只喂养两只幼鸽,繁育速度较慢。为提高产量,陈新科采用“两鸽带四仔”养殖技术,即把一对种鸽的两只幼鸽交给另一对种鸽一起带,让这两只幼鸽的“亲生父母”专心准备下一次产蛋。
如今,陈新科的养殖场已先后引进了4批种鸽,品种有“米玛斯”“瓦灰”“银王”等,存栏达到5000对,一对种鸽平均每月产蛋1.8枚,也就是说,每月可售出9000只肉鸽,产值20多万元。
“在广东,肉鸽一般25天出栏上市,我们的鸽子长到25天,还要到放飞棚生活16天,有了充分活动,鸽子口感更好。”陈新科介绍。稳定的质量赢得了稳定的客户,但他并不满足,“平均每天300只的产量填补不了邵武当地市场的空白,发展空间还很大。”这不,就在前几天,陈新科到城郊镇等地考察,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目前,我的养殖场只雇了四五位当地村民进行管理,等到规模扩大后,计划发展上下游产业,如上游的育种、饲料,下游的屠宰、加工,希望能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增收。”谈及未来的规划,陈新科满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