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读书四题

近日给学生们上大学写作课中,关于书评写作的内容,一时起意,在黑板上写下读书四问,与学生们讨论,一时间讨论热烈,颇有趣味,顺着问题思路,也反顾自身,自问自答,整理近期的读书心得,与诸君交流。四题如下:

一问读书读什么?

二问读书怎么读?

三问你是如何读书的?

四问你的读书频率如何?

读书读什么?学生们很敏锐地捕捉到了第一个问题的潜在意思,将其转化为读书的意义来谈。有的持娱乐说,认为读书是一种消遣,这一类学生普遍关注故事情节;有的持功利说,大方承认自己是有目的地读书,这一类的学生普遍关注知识的积累,考试的通过。还有的持情感说,希望在书中找到解决人生难题的办法,或通过读书得以与他人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鸣,可以说是一种为人生的读书。在我看来,无论是娱乐、功利、情感其实都必然地包含在读书活动之中,我们持有的不过是一个读书阶段的某一种读书倾向而已。但我个人提倡一种为人生的读书,将我们的阅读写作与当下的生活关联起来,与人生的经验关联起来,这样的读书才可能深入、持久。

读书怎么读?首先是不带成见地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威名而恐惧进入,也不要因为一本书广受批判而弃之如敝屣。要带一点好奇心,并思考此书威名何来,又为何受批判,这样的读书有思考有比较,会带来不一样的发现。

在具体的做法上,武汉大学的钟年教授提的两个方法很有意思。一是写读法。如果你来写,你会怎么写?二是关键词读法,从一个字读起,一个词读起。第一种读法是创意阅读法,也就是将自己放在作家的立场上读书。我目前采用的是这一种方法。作家本位的创意阅读法把每一位作者看作和我们一样的生活中遇到难题的人,他们的写作是对面对生活(思想)难题时的表达。这样我们读书时既不在高处,也不在低处,而是平视,这样才可能比别人更贴近作家、贴近作品,从而让读书真正地重塑我们。第二种读法是文本细读法,这是文学专业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钟年教授关于读书会的说法。他援引《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句,认为第一句指读书,第二句指会面。合起来就是“读书会”,是孔子要和大家一起读书的意思。我再引申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指读书要包容接纳多元平等,这是孔子提倡的君子读书之道。

其次是读经典。为何读经典?某一本经典就已经代表某一种类型的高峰,因此要分类型来阅读经典。我们要尊重前人辛勤的工作和智慧,尤其是学者的智慧。读翻译作品可以特别重视译者序。读别人的读书笔记有时候比读原文更有趣,更有收获。

三是我是如何读书的?近年来,因为求学的需要,我总在读一点难读的书。哲学的、经济学的、心理学的、神经生物学的、物理学的⋯⋯不断拓宽阅读的边界。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读一本跨界的书要比读十本同类型的书收获更大。我最近在读的书看起来就很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从不确定中获益》,斯奈德的《积极心理学手册》和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李开复、陈楸帆的《AI未来进行式》等等。

这些看起来并无关联的书,对我来说却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所以建议大家形成自己的书单。在我这里,读和写是紧紧相连的。每一本书,每一次做下的笔记都很重要,而且可能很快转化为写作的一部分。写作可以帮助我们自我训练成专业的阅读者。让自己拥有敏锐的目光,精准的识别能力、与作家共情的能力。

最后说一下我的读书频率。我现在习惯用微信读书来填补我琐碎空白的时间,常常是边听边看。我有疯狂读书周(一周听读20个小时以上),也有完美读书周(一周听读7个小时以上)。最近读书的时间比较少,还在找节奏,希望能恢复到一个每天按部就班读一些的状态,我个人觉得每天两小时是很不错的时长。读书重要的是习惯、是坚持。这样我们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

作者:□魏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