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从“寻根”到“搭桥”

——台湾学者黄柏翰的朱子情缘

“在台湾,我们看到一隅;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朱子的整个世界。”十三年前,台湾青年黄柏翰踏上“朱子之路”便决心留在南平。如今,作为武夷学院台湾特聘专家、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日复一日地做着两件事:深研宋明理学和朱子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桥梁。

“南平作为朱子故里,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更具备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浓郁的学术氛围,让我在朱子文化与教育领域不断收获新成果。”20日,黄柏翰说。

2012年,时任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秘书长的黄柏翰,参与组织“朱子之路”研习营,带领一批青年学子踏上了朱熹出生、成长、讲学的人生足迹。行走在闽北的山水古迹之间,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那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精神返乡之旅。尤其在朱子墓前,我感受到这位文化巨人近在咫尺。”更让他感动的是沿途朱子后裔、地方政府与学者对朱子文化的热忱推广。

同年,武夷学院因应学科发展需要,向黄柏翰发出邀请。双方一拍即合,他欣然接受教职,加入朱子学研究中心,全心投入研究与教学。他承担“朱子思想”“朱子文化”等本科课程教学,并参与开发朱子文创产品、编撰教材等工作。

从考亭书院、兴贤书院,到紫阳楼、寒泉精舍——这些朱熹曾经讲学的地方,如今成了他开展研究与文化实践的真实场域。“在台湾多依靠文献,而这里能实地感受朱子文化。”在他看来,南平不仅为朱子学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更坐落着吸引全球学者的学术平台——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在这里能与众多朱子学研究权威交流,让我成长迅速。”

黄柏翰始终坚信,“儒学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是血脉深处的联结。”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由他主持的课题《战后台湾儒学研究(1945—2000)》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致力于从学术层面深化文化认同,增强两岸之间的精神纽带。

他更乐于走出书斋,去做一名“文化搭桥人”。他推动参与两岸学子共走“朱子之路”,策划朱子家礼复礼、中华文化研习营,交流范围从台湾扩展至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等,道路越走越宽,交流日益深入。

令黄柏翰欣慰的是,当年许多“朱子之路”的学员已成为高校教师,继续传播朱子文化。“他们带领自己的学生走上这条路,像滚雪球一般,不断扩大朱子文化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朱子生平、著作与行迹被海内外学者系统梳理,文献整理也日趋完善。面对丰厚的学术积累,黄柏翰提出下一步计划: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朱子文化数字资源库,并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文献整理与研究,助力朱子文化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传播。

从海的彼岸到山的这一边,从求学者到传道人,黄柏翰的初心始终未改:“我希望朱子文化能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走得更远、更广。”

近年来,南平高端学术平台与成果不断涌现,先后举办世界汉学家大会、武夷论坛、考亭论坛等重要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今年10月18日,第四届考亭论坛将在南平开幕,黄柏翰也将应邀参与。“能够参加本届考亭论坛,我倍感荣幸。考亭书院是朱子晚年讲学、奠定考亭学派的核心场所,象征其思想体系的成熟与圆融。我期待借此平台与全球学者深入交流,汲取更多智慧。”

作者:□本报记者 林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