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本报讯(张筱惜 文/摄)14日至16日,武夷山世界红茶发源地地标生境案例国际示范活动举办。来自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老挝、斐济、巴基斯坦、泰国、不丹等十余个国家地区以及国内的50余位政府代表、专家学者齐聚武夷山下,共同探讨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球路径。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与会人员以“地标生境”为核心,聚焦武夷山红茶生境建设,实地走访红茶种植基地,考察案例区水、土壤样品采集示范,进行深度交流研讨,通过经验共享,共同推动“地标生境”保护与联合国“一国一品”倡议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结合,是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交流中,中国科学院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献方回顾了“正山小种”红茶自明末走向世界的历程,从历史与文明的维度,阐述武夷山在世界茶文化传播史中的开创意义。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康蕾、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刘苏峡、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刘兴诏,分别就热带古茶园、北亚热带低中山茶区与武夷山茶地标生境建设等案例分享相关研究成果。
202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一国一品”行动,推动全球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同年,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地理学会等单位联合启动“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简称:地标生境)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向FAO申报,将茶作为“一国一品”国别项目品类。
202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就“地标生境”方法与科技支持粮农组织“一国一品”倡议实施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在推动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探索与成效显著,期待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经验互鉴。”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亚太区域的代表,“一国一品”专家石川智彦高度评价武夷山的实践。
“地标生境”保护,打通了地理产品从原产地生产、存储、加工到终端消费链条,是让“一品”立得住、走得远的核心支撑。武夷山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区域。这里独特的丹霞地貌、温润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不可复制的“地标生境”,为红茶品质筑牢了根基。近年来,当地以“地标生境”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积极探索“一国一品”倡议的中国实践。
“通过交流互鉴,不仅展示了武夷山的文化厚度与生态价值,让世界更了解武夷山,也有助于为全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中国样本、武夷方案。”武夷山市政府副市长邱敏表示,多方智慧的汇聚,共享地标生境保护经验,为推动武夷山红茶与全球特色农产品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国际桥梁。
据悉,本次活动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指导,福建武夷山三茶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支持。面向未来,三茶集团将借助地标生境核心技术,深化“三茶”统筹发展实践,助力武夷山红茶从“产地特色”向“国际标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