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秋染武夷茶香浓 经典斗茶正当时

时已入秋,武夷山间的风裹挟着愈发醇厚的茶香,一年一度的斗茶季如约而至。

继第21届春茶评比赛落下帷幕,第十八届“中国茶乡杯”茶王赛开启收样、“屿见茶王杯”2025斗茶赛鸣锣开赛、2025八马茶业武夷岩茶茶王赛正式启动——一场场茶界盛事接踵而来,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里,武夷山将被各式斗茶会的热闹与茶香填满,从金秋一直延续到寒冬。

“斗茶”二字,藏着千年茶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它自古便是极具参与感与趣味性的茶事活动,古时又称“茗战”“点茶”,是文人雅士、乡绅茶农以茶会友、较量技艺的雅事。每逢斗茶,参赛者携自家珍藏好茶赴约,取佳泉烹煮,众人轮流品鉴,从茶叶的品种、做工,到烹茶的水质,再到茶汤的色、香、味、形,甚至茶叶的产地典故、斗茶者的独到见解,皆在比拼之列。

彼时,斗茶赢家的茶叶可作为“御茶”进贡,献茶人更有机会升官晋级,引得权贵豪门、官员乡绅争相参与,让斗茶之风盛极一时。正如苏轼笔下“争先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范仲淹诗中“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古代斗茶的热烈图景。

虽斗茶的起源尚无定论,但北宋建州(今闽北大部)的武夷山、建安(今建瓯),早已留下它的印记。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便是最好的佐证,更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传世名篇。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短短三百余字,将建州采茶的时节景致、斗茶的初衷愿景、茶具的精巧雅致、好茶的甘醇韵味,以及观赛者的投入、胜负者的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首诗,是中华茶文化的瑰宝,更是闽北茶史的荣光。

时代变迁,斗茶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改革开放后,斗茶的形式愈发丰富:名称上,“茶王赛”“斗茶赛”层出不穷;层次上,从省级、地区级到县(市)级、乡(镇)级、村级,再到行业、团体主办,覆盖全面;模式上,从早年以政府主导为主,逐渐转变为企业运营居多。

而当下盛行的现代斗茶,其源头是2001年开启的武夷山市第一届民间斗茶赛。自此之后,这场年度盛会影响力逐年扩大,不仅吸引了福建本地茶人,更有广东、闽南等地的客商远道而来参与学习,为武夷山会展经济注入新活力,更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结构升级。

如今的斗茶,早已超越“较量”的本意,成为评比茶叶品质、促进业界交流、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纽带。

正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国英评价“屿见茶王杯”时所说:“这次茶王赛由武夷山与厦门共同承办,是‘山海协作’的典型代表。武夷山是产茶胜地,厦门是销茶重镇,两地合作既能让产区与销区紧密联动,以茶为媒深化茶文旅融合,也能让武夷山茶品牌走得更远,让厦门茶友喝到正宗武夷好茶。”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比拼,更是连接产地与市场、茶人与茶友的交流平台。

在武夷山每年不下十场的斗茶活动中,总有几场因高参与度、强感染力,成为众人津津乐道、满心期待的经典。

天心武夷正岩核心村民间斗茶节便是其中之一。为期三天的活动里,专家评审团与大众评审团共同坐镇,对入围决赛的茶样逐一品鉴审核,只为选出最顶尖的“状元茶”。活动现场,200余桌“百家茶席”沿街铺开,天心村村民端出自家精心烹制的好茶,笑迎八方来客。茶友们手持品茶杯,穿梭在茶席之间,细品每一款茶的独特韵味,在氤氲茶香中感受武夷岩茶的深厚底蕴。

这场斗茶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全民参与”:专业评委执掌评判标尺,送样茶农化身“参赛选手”,数万茶叶爱好者既是观众也是品鉴者,所有人共同见证奖项诞生,让斗茶不再是小众雅事,而是全民共享的茶界盛会。

类似的斗茶,如果主办方在活动中加入武夷茶历史文化讲解,细说茶叶审评要点、解读品种特色,更能为盛会增添文化厚度,让茶香韵味增添魅力。

作为乌龙茶和红茶发源地的武夷山,需要更多这样的经典斗茶。经典斗茶能让更多人看见武夷山茶的本真模样,读懂它的品质与韵味,让这份茶香穿越地域,被更多人知晓与喜爱。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武夷山,需要更多这样的经典斗茶。经典斗茶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IP,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武夷山,在品佳茗、观斗茶的同时,感受这里的真山真水,让茶文化与山水风光相融,绽放出更独特的魅力。

秋意渐浓,茶香正盛。愿武夷山的斗茶盛会,能在传承中创新,在热闹中沉淀,孕育出更多经典,让武夷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让千年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彩。

作者:□本报记者 裴礼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