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喝武夷岩茶的朋友,有时候会碰到一些高火的岩茶,品饮后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对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顺进行了一一解答。
武夷岩茶“高火茶”是什么?
高火,就是足火以上。高火岩茶焙火温度在140℃—150℃,有的高达160℃,岩茶已经接近碳化。它的干茶色泽呈黑色,焦味明显,茶汤暗,叶底硬挺黑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这种高火岩茶的茶叶活性已经丧失,茶叶的芳香物质挥发,有效成分被碳化,茶叶已经失去本味,基本上没什么饮用价值。
如何形容高火岩茶的“煞口”?
“煞口”是武夷山当地人对于武夷岩茶“茶气足、滋味感强”的形容,在口感上能感受到茶叶滋味的刺激性和强劲。茶叶的内质丰厚,工艺到位,焙火适宜,便能激发出这种口感。
而高火岩茶的高火候把茶叶内含成分破坏,滋味欠缺,只剩火味,很多茶友就把这种“火味”误以为“煞口”。
什么样的茶才会焙高火?
一种是“原料缺陷”,茶青质量差、有劣变,青叶在采制之后的运输过程中时间长,青叶发热,发酸,茶叶出现“渥味”“酸味”“闷味”,这些在前期做青过程中难以处理,只能在后期的焙火提升温度来掩盖。
另一种是“工艺缺陷”,茶叶在萎凋过程中倒青过重,青叶倒死;摇青过重,青叶损伤过度,茶叶积水,茶叶出现“苦涩”“酵味”“死青味”等,以及茶叶在炒青过程中炒过头、炒焦,也会在后期的焙火加高温度。
有人说武夷岩茶真正意义上的炭焙,是把茶叶“焙透”而不是“焙高”?
武夷岩茶的火功一般掌握在足火,其火功要足要透,而不是高火,重点在焙足、焙透。“焙透”是在足干的基础上,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使茶香熟化,滋味醇度提高,茶汤更清澈,焙透的茶叶也更耐泡耐贮藏。而足火的温度和时间要控制恰当,不能过,一过就是高火,甚至出现病火,碳化,这种焦味明显的茶叶是不建议饮用的。
怎样辨析它是否焙得透、焙得好?
不同火功,焙透的程度不同,基本特征是叶底起蛤蟆背,转色均匀,香气滋味的清纯度高,清爽。
以足火岩茶“焙透”为例,其叶底已经完成转色,呈暗褐色,叶底起泡点(蛤蟆背),细小而均匀,几乎每一片叶底都起蛤蟆背,叶底舒展性仍在,用手去搓揉有韧度,富有弹性。滋味则更加顺滑、醇厚,回甘快。焙得透的足火岩茶,香气清纯,多表现为熟果香。汤色橙黄明亮,清澈艳丽。
但这还需具体结合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火功,这个“透”的程度不一。例如一些高香茶,内含芳香物质有低沸点的,为了留香,只能低温慢焙,火功到位,焙到叶底起轻微的“蛤蟆背”即可。
不同火功的岩茶,从感官上要如何辨别?
武夷岩茶的火功一般为轻火、中火、足火这三种火功程度,不同火功在滋味和香气的表现都不同。
轻火、中轻火的岩茶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品种特征明显,但韵味稍弱;汤色金黄或橙黄,稍淡;叶底三红七绿,鲜活。适合刚接触岩茶的饮茶者。
中火的岩茶香气浓郁,带花果蜜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顺滑,耐泡,岩韵显;汤色橙黄;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品质耐贮藏。中火岩茶是当前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
足火的岩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浓厚,耐泡;汤色深橙黄;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茶叶耐泡耐贮藏。
刚焙火出来的茶有“火味”,该如何辨别?
喝了刚焙的茶,感觉到喉咙卡壳,嗓子不舒服,这便是喉咙有火气。另外,刚焙出来的茶汤不顺滑,有一种“糙”感,香气和滋味也被火掩盖,喝下能明显感觉到一股火气。
有什么办法能让岩茶退火更快些?
岩茶炭焙之后,进入退火阶段,茶叶进入“后熟作用”,这个过程中茶叶内含物质进入熟化,使茶质丰富了。这个过程是茶叶变化的自然过程,放置阴凉处让它自然转化,自然退火就是最好的。也可以使用铁皮桶陈放茶叶,铁本身导热性好,对岩茶的退火有一定促进作用,以及桶盖有一定透气性,茶叶能够与外界空气交换,促进氧化。
武夷岩茶有“最佳饮用期”的说法,是否跟焙火挂钩?
武夷岩茶种类繁多,级别不同,工艺不同,火功不同,表现的滋味特征都不同,“最佳饮用期”得根据不同品种的不同火功去判定。“最佳饮用期”直接受火功高低的影响,且关系到退火之后的“后熟作用”情况。
如轻火、中轻火的岩茶(这里指焙透的,正常存放条件下的岩茶),火功低,退火时间快,轻火岩茶退火一般在2-3个月,中轻火的4-6个月左右。
中火、足火的岩茶(这里指焙透的,正常存放条件下的岩茶),火功较高,退火时间较长,在它退火阶段(后熟过程)内质成分逐渐转化,待到火气消退,茶叶香气、滋味也就显露,这个时候饮用则是最佳时期。
中火的退火时间约8-10个月,足火的退火时间12个月左右,退火之后饮用,香气馥郁清纯、茶叶滋味醇厚甘爽,这便是一泡茶的“最佳饮用期”。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