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顺昌,枕山带水,物产丰饶。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顺昌各镇村面临着农村“空心化”、资源“碎片化”、产业“小散弱”等问题。如何破解村庄“小散弱”困境,让“单打独斗”转为“抱团共富”,成为顺昌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大课题。
近年来,顺昌县创新“联村振兴党委”村级组织运行新模式,为这一课题找到了答案。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育、产业联兴、阵地联用、服务联抓,推动40个村打破行政壁垒,组建“区域联动”“强弱联合”“产业联营”等三类联村振兴党委11个,各联村党组织已实施产业项目12个,带动村集体年收入176.4万元,共同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区域联动:整合碎片化资源
近日,42名来自漳州市龙海区教育系统教职工疗休养团到洋口镇开展疗休养活动。换上红军装,参观红色景点,蜚江联创直营店内的自热灌蛋、金线莲、绿仙椒等数十种特色产品以及洋口文创产品吸引了大家驻足观赏和选购。
蜚江两岸、一抹红色,勾勒出了洋口兴村富民的幸福图景。这一番景象,是洋口镇“联”的成果。2023年初,针对镇域内闲置资产散落各村居、利用率低等问题,洋口镇党委打破村域壁垒,深化“跨村联建”,联合集镇周边4村1居,在县域内率先成立“联村振兴党委”,并同步组建镇村联营的蜚江共创联村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构建起“联村振兴党委决策+乡村振兴公司运营+多方监督”的管理体系。通过整合联建村分散的历史遗存、土地、林地、房产等资源,或整体对外招商或直接经营,实现收益。
红军湖、苏维埃政府旧址……这些曾散落在各村镇的红色景点,在联村振兴党委的统筹下,通过常态化党建体检,深挖资源优势,实现系统整合与统一开发,串联起跨村联动的旅游线路,带动各村借势发展,让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实现同频共振、共促共进。
“在此基础上,各村闲置资产也得到盘活,设立特色产品直营店,既提升了游客体验、吸引大量游客,又拓宽了农副产品销路,让地方特产‘走出去’。”洋口镇党委组织委员林炜翔说。
目前,洋口镇联村振兴党委通过蜚江共创乡村振兴公司已盘活闲置资产9处,带动村集体增收约61万元,其中盘活3000平方米闲置厂房,引进福建凯美达食品有限公司发展乡愁灌蛋产业,年收租金15万元;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10条研学路线,实现营收33万元,带动30余人就业。
强弱联合:激活薄弱村经济
“中心这边有冷链加工物流中心1处,冷库3个,总存储量2000m3,还有农副产品分拣中心1座,农产品加工生产线1条。”日前,在顺昌县大干镇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大干镇干山村书记张黄发向记者介绍。
这样完善的冷链能在大干镇落地,背后离不开“联村振兴党委”的重要推动。
“通过农村党建体检,我们发现良坊村和武坊村对闲置土地和专项资金利用率低,村财收入来源单一,村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大干镇宝山联村振兴党委书记高胜寒说,“我们选取班子强、实力足、辐射广的大干村为引领,与干山村、武坊村结对成立宝山联村振兴党委,形成‘1+2>3’的抱团效应,激活薄弱村集体经济活力。”
得益于联村振兴党委的成立,大干镇攥指成拳,结合干山、武坊、良坊、来布等村各类乡村振兴资金,总投资590万元,在大干高速路口处,建设大干镇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正成为串联乡村发展的“生命线”。
在联村振兴党委“抱团”中,各村各显神通,干山村依托销售能手,主动拓开市场路子,让山区特色走进福州厦门;武坊村和干山村则物色管理人才,进一步完善冷链仓储中心管理配套,吸引着更多村镇汇入联动发展的网络。
“通过‘资源活化+产业孵化’双轮驱动,今年以来,冷链仓储物流中心购销鲜笋120吨,桃、梨、葡萄等特色果蔬10多万斤,带动周边各村80户笋户销售,50余人务工,预计每年为3个村集体增收25万元。”张黄发说,目前,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小包装笋生产线正调试,投用后预计日产3万包手剥笋及预制笋,拓展冷链配套种植380亩。
产业联营:共筑产业新生态
连日来,位于顺昌县岚下乡夏墩村的笋竹小微加工园内,满载笋制品的车辆进出不停,来自周边村的初级笋制品运输至此,经过深加工、包装,销往全国各地。
一直以来,岚下乡的竹笋以鲜笋销售、初加工为主,受外地市场影响大,价格波动频繁。
为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岚下乡党委牵头组织区域相邻、条件相近、产业趋同的夏墩村、百益村、新源村,成立夏百新联村振兴党委。通过盘活原岚下国有林场夏墩工区闲置用地,投资建成冷链仓储与标准化厂房,依托乡村振兴公司平台,由乡村致富带头人联合省内龙头企业组建福建岚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做出探索。
“这里周边有丰富的笋竹资源优势,加工园区提供了标准化厂房,经过实地调研和多轮洽谈,最终选择落户。”岚萃公司负责人周清亮说。目前,企业实现生产线日加工鲜笋1.5万斤,实现了顺昌笋食品深加工“零的突破”。
围绕笋食品深加工目标,一条笋竹产业链在笋竹小微加工园聚合,画出了岚下笋竹产业发展的“同心圆”。
如今,笋竹小微加工园集合了福建岚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笋竹加工企业3家,带动周边30余个笋干制品初级加工点,惠及笋农2000余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约14万元。
“下一步,岚下将以夏百新联村振兴党委‘领航’,持续推进笋竹小微加工园壮大,拓展‘森林生态银行股份合作机制’,融合‘碳汇+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村民、村集体双增收。”岚下乡党委组织委员董恺说。
埔上镇通过跨村联建、村企联营,开展九龙“双漂”项目,带动12个联建村年增收17.28万元;郑坊镇整合兴源、郑坊等4个联建村项目资金,建设食用菌大棚76个,帮助2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如今,“联村振兴党委”模式正成为顺昌乡村振兴新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