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包装“减肥” 亲情增量

——探访2025年我市中秋月饼消费市场

浦城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会组织干部职工自己做月饼,提倡清廉过节新风尚。

政和“喜饼”制作技艺传承人邵财旺在给“喜饼”打包发货。“喜饼”作为政和县的传统月饼,有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寓意。

延平市场上,散装月饼按“个”卖,一个月饼从十几元到二十元不等。

建瓯传统的油皮纸月饼包装。

延平区东山路的“聚香坊”里,摊位上整齐码放着刚出炉的月饼,价签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樟湖月饼12元每个、夏道月饼13元每个、肉松蛋黄月饼20元每个。每个月饼有巴掌大,将近一斤重。店老板正用牛皮纸袋装起散装月饼,递给熟客陈女士:“今年都不用问,老主顾全要这种简装的,好吃比好看重要。”

中秋将至,记者走访延平、建瓯、政和等地发现,2025年的月饼市场正经历一场“加减法”:包装褪去奢华外衣,品质与情感内涵却愈发厚重,在政策引导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简约而不简单的新面貌。

月饼“轻装上阵” 品质做足文章

“以前礼盒要配手提袋、绸缎衬,现在这样就挺好。”在建阳区万商惠购超市,销售员张大姐指着货架上的纸盒包装说,今年超市最高价位的礼盒仅388元,而150-300元区间的简约礼盒占据了大半货架,外包装多采用再生纸板,内托则是可降解植物纤维材质,不见往年木质、竹制的豪华包装踪影。“不算贵,都是一般工薪阶层消费得起的月饼。”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包装成本从往年占售价的25%降到了10%左右。”建瓯磨房前糕饼店的李老板给记者算账,往年花在包装上的费用省下来后,他把预算投向了原料升级,“我们都是精选月饼原料,成本比往年涨了两成左右,但售价不变”。这种“减法换加法”的策略收效显著,中秋前半个月,小店销量已比去年同期增长30%。

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23350-2021)新国标的推动下,月饼礼盒生产厂家纷纷转向实用、简约的月饼包装盒生产,这些包装盒不仅设计独特,而且实用性强,有些甚至可以转化为收纳盒或其他实用小物件。

根据新国标,月饼的包装层数最多不超过三层,包装体积(必要空间系数)缩减了42%。对于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饼,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例为15%以下;对于销售价格100元以下的月饼,包装成本占比不得超过20%。

民俗浸润消费 情感超越形式

建瓯的“中秋饼”更是将传统与民俗深度绑定。在城区的“团圆月饼”店,店主吴师傅正在制作印着“喜”字的月饼:“‘中秋饼’本就有团圆美满的寓意。你看,这既是‘中秋饼’,也是‘新娘饼’,结婚时用叫‘新娘饼’,中秋时用就叫‘中秋饼’。”

他介绍,建瓯姑爷“送中秋”习俗中必备这种饼,刚结婚的第一年送饼,更是男方家庭认可新媳妇的象征。“一斤‘中秋饼’18块钱,有五花肉馅的,有芝麻馅的,一样的价格,随便挑。”吴师傅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忙着制作月饼,“这几天都很忙,根本不够卖,有些大额订单还需要预订。”

“‘送中秋’不光是送饼,更是送心意。”建瓯的黄先生提着两盒月饼走出店门,他刚结婚满一年,正准备去给岳父岳母“送中秋”。“我选的是88元的简装盒,里面是岳母爱吃的豆沙馅和蛋黄馅,这是媳妇特意交代的。”他笑着说。

建瓯文史民俗专家赖少波解释了这种习俗的内涵:“中秋在岁末三分之一处,雇主送伙计月饼是认可劳动,姑爷送岳父母是巩固亲情,饼是载体,情是核心。”他记得早年的中秋饼用油皮纸包裹,后来渐渐有了纸盒包装。虽然包装形式改变,但从未改变其朴素的情感价值。

非遗技艺飘香 还是家乡味道

9月22日晚上10点多,在政和石屯,“喜饼”市级非遗传承人邵财旺的制饼作坊灯火通明。“这几天都是凌晨五六点开工,然后忙到大半夜,这个月已经接到各地订单20多万元,都要赶着这几天寄出去。”

政和“喜饼”是月饼的一种,印上传统纹样,如双喜、龙凤、祥云、福字、吉祥如意等,配以绿豆沙、花生碎等内馅,用特制模具配合手工制作成型,形式多以圆形礼饼为主,口味独特,甜而不腻,远近闻名。

“我们一斤‘喜饼’卖15元,一个饼差不多一斤重,邮费自理。”邵财旺一边揉馅一边说道:“目前线上走量比较多的城市是厦门、上海和郑州,那些城市政和人多,中秋节快到了,他们都想尝尝正宗的家乡味道。”

中秋前10天的建瓯西大街,“老李糕点铺”的生意进入高峰,李老板雇了两个帮手仍忙不过来。他的微信里不断收到订单消息,有要求寄到福州、厦门的,还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最远的,还要寄到马来西亚,就为了让在外打拼的建瓯人,能吃一口地道的家乡月饼。“顾客都特意说要简装,就要原原本本的‘建瓯味道’。”

创意月饼更有趣 亲手DIY更香甜

近年来,“定制月饼”逐渐成为市场上的新宠。“文琴烘焙”工作室店主林女士正给月饼印上“阖家团圆”的字样。“可以定制花片图案,还能做螃蟹、花朵形状。”她今年推出的低糖低油月饼很受欢迎,虽然包装只是简单的牛皮纸盒,但能印上顾客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有位顾客特意带着孩子做了刻有爷爷奶奶名字的月饼,说是要给老人一个惊喜。

通过手工DIY,自己制作月饼,则更有意义。中秋节前夕,浦城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会组织开展“中秋聚力 月饼DIY”主题活动。干部职工戴上手套,享受制作月饼的乐趣。从包馅到压模,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交流经验,整个过程气氛和谐融洽,共同品味中秋传统文化、感受中秋之美。

“往年中秋节,单位工会都是发月饼券,今年工会组织做月饼活动,大家一起尝试做月饼,其乐融融,氛围非常好。”参加手工月饼制作的浦城县人大常委会干部周美红说,廉洁过节更有温度:“我打算把这些自己做的月饼送给亲戚朋友们品尝,既能交流感情,又不铺张浪费。”

市场回归本真 “国风月饼”受青睐

与以往强调繁复和昂贵材料的包装风格不同,当前网上销售的月饼包装盒更注重典雅的国风设计、环保的再利用功能以及趣味的创新形式。

某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国风款“千里婵娟”月饼,共8种口味16块饼,售价49.9元,销售量超10万件。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销售量排名前10的月饼,销售价都不超过200元,价格主要集中在80-150元之间。

“月饼的本质是团圆的象征,包装‘减肥’减掉的是浪费,品质提升增加的是诚意。”赖少波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月饼市场的变化,恰是传统节日回归本真的体现。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未来的月饼市场必将更加注重品质与内涵,让这份承载着民俗与情感的食物,在岁月流转中沉淀出更醇厚的味道。

作者:□本报记者 邱冬勇 通讯员 余长青 祖灵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