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将口镇中心卫生院,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休克患者苏醒并能简单沟通。(詹飞 摄)
在建阳区潭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众通过自助体检设备兑换健康积分,并将积分累积至“健康银行”。
(潭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近日,国家疾控中心公布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优秀案例评选结果公布,建阳区选送的《优化基层健康宣传体系,树牢健康责任人理念——以“4+N”全民健康网格化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创新实践与思考》成功入选。
荣誉背后,是建阳区多年来在基层健康服务领域的持续探索与扎实推进。近年来,建阳区以《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为指导,以“基层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为核心,以“上下联动更畅、运行机制更活、部门协作更好、管理体制更顺、信息化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为目标,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新路径,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发展。
创新机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在家门口就能见到省级专家,还不用自己花钱,这服务太实在了!”近日,在建阳区“两癌”筛查现场,潭城街道七贤社区居民王阿姨拿着检查单,向医护人员连连道谢。
这场由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联合当地多部门开展的筛查活动,正是建阳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缩影。
2018年2月,建阳区正式组建公共卫生联合体,通过“三大机制”有效破解基层医疗资源分散、服务能力不足的难题。凭借“协作机制”,整合区总医院、疾控中心等7家区级单位和14家基层医疗机构,联动教育、财政、医保、妇联等十余个部门形成“健康合力”;依托“中心机制”,在区级设立公卫管理中心统筹调度,实现14家基层医疗机构“家签中心”全覆盖,配置自助体检设备、公开签约流程,让群众明明白白享受服务;创新“服务机制”,组建111支“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服务团队——以县级专科专家、基层执业医生、乡村医生、护士为核心,搭配健康网格员,462名家庭医生通过“巡诊+入户”双模式扎根基层。再加上专科专家下基层服务积分制的激励,基层医疗“神经末梢”被彻底激活。
数据显示,6年来,建阳区累计开展专家下基层活动超7000场,实现区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全覆盖。
标准化服务,提升体验和效率
“阿姨,您的血压很稳定,记得每天按时服药,少吃盐少用油。”近日,建阳区崇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团队带着智能体检设备,来到82岁的孙阿姨家中开展随访,检查数据实时上传至孙阿姨的电子健康档案。
建阳区推行“五个统一”标准化建设,包括统一服务模式、信息管理、“一站式”服务、在线签约和“一人一档”。借助智能化数据平台,可实时监测辖区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指标完成进度,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和多系统同步,服务更精准,全方位构建高效、透明的健康服务网络。“五个统一”让公共卫生服务真正延伸至辖区内的每一个角落。
截至目前,建阳区在管高血压患者达30285人,糖尿病患者10792人,65岁以上老年人41257人。病情控制率、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诊疗占比大幅上升,“小病不出乡”正逐渐成为现实。
“六到位”服务,全方位守护
“在‘健康银行’能兑换体检项目,大家参与健康管理的热情越来越高了!”建阳区潭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郑亮介绍。
建阳区卫健局推进“六到位”服务,即政策宣传告知到位、智能设备配备到位、入户上门服务到位、“流口盲点”签约到位、重点人群签约到位、签约履约承诺到位。
通过创新设立“健康银行”“膳食运动超市”等体验场景,居民通过参与签约履约、健康讲座、慢病随访等活动积累积分,兑换体检、理疗等服务,让健康宣传从“纸上谈兵”变为“沉浸式体验”。
针对行动不便老人、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建阳区定制“一对一”服务套餐,组建专项团队开展上门签约、入户随访,彻底消除健康服务“盲区”。如今,全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94.37%,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超87%,群众满意度攀升至93.64%。
建阳区还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快速响应体系。今年8月,将口镇居民周先生因腹痛在镇中心卫生院就诊时突发休克,生命体征急剧下滑。正在基层坐诊的建阳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廖礼炼立即启动抢救流程,卫生院医护团队默契配合,穿刺、给药一气呵成。30分钟后,周先生病情趋于稳定,经绿色转诊通道迅速转至上级医院救治,最终转危为安。
“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建阳区实现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有效改善了人口城镇化带来的健康服务盲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阳区卫健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医防融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医防协同机制、医防融合机制,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建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