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过,一夜冷一夜。”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已过,我市已显现出昼短夜长、凉意日浓的气候特征。秋冬季该如何通过饮食调理顺应时节变化?记者采访了南平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负责人陈繁,带来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饮食指导。
核心要义
润燥养肺,饮食先筑“防护墙”
“从中医角度看,秋季五行属金,与‘燥’对应,在五脏上关联肺脏,养生核心必须聚焦肺脏养护。”陈繁强调,肺脏健康是秋冬季平稳过渡的基础,尤其对有基础性肺部疾病的人群更为关键,“养护肺脏既能抵御秋燥侵扰,也能为寒冬打下健康‘底子’。”
谈及具体饮食方案,陈繁给出“润燥养肺优先”的原则。她建议市民可适当多摄入梨、银耳、百合、蜂蜜、莲藕等滋阴润肺食物,“这些食材能直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比如雪梨炖冰糖、银耳莲子粥都是经典食疗方,做法简单且效果显著。”
同时,“增酸减辛”的饮食技巧也不可或缺,“葡萄、山楂、柚子等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易耗伤津液,秋季应尽量减少摄入。”
针对秋燥引发的口干、皮肤干燥等问题,补水和增加果蔬摄入是基础保障。陈繁明确了饮水量标准:“成年人每天需摄入1500至1700毫升水,儿童不低于1200毫升,同时要多吃新鲜果蔬,通过食物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双管齐下防秋燥。”
陈繁强调了秋季饮食“三忌”:“寒凉生冷食物会伤脾胃,辛辣燥热食物会加重秋燥,高糖高腻食物易增加消化负担,尽量远离这三类食物,才能从饮食上达到养生目的。”
关键支点
粥养脾胃,为过冬储存“阳气”
值此时节,脾胃功能减弱成为普遍现象。“夏天吃生冷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可能不明显,但入秋后气温下降,再吃生冷食物,食欲不振、拉肚子、胃疼等健康问题就会找上门。”陈繁解释,这与阳气渐收、脾胃耐受度降低密切相关。
“除了食用调理脾胃的药膳,比如四神汤外,食粥也能很好地调理脾胃。”陈繁补充说,比如立秋后每天早上喝粳米粥,既能防御秋凉,又能和胃补脾。若在粥中加入梨、胡萝卜、南瓜、百合等润肺食材,还能兼顾益肺润燥的功效。
此外,热粥的养生价值不止于此,“它还能帮助人体发汗、散热、祛风寒,对缓解感冒症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进阶策略
辨识体质,避开饮食“雷区”
面对暑湿残留与燥邪初起的双重局面,陈繁提出,秋冬季饮食需讲究“分阶段、辨体质”的原则。
天气由“热”入“凉”,饮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初秋暑湿未退,要以祛湿为主、润燥为辅,红豆、薏米、冬瓜都是不错的选择;秋分之后燥气上升,需转为润燥为主、兼顾化湿,山药、百合、莲藕、雪梨更适合此时食用。”陈繁说。
不同体质人群,饮食侧重点也不同。“湿热体质者舌苔黄腻、易长痘,要先清湿热再轻补阴液;脾虚湿重者舌边有齿痕、大便粘腻,需在健脾化湿基础上润燥,可选用茯苓、山药、莲子、芡实搭配;阴虚夹湿者口干但舌苔腻,应以润燥为主,搭配陈皮等芳香化湿食材。”
食材配伍与烹饪方式也有技巧,“祛湿时用茯苓配山药,润燥时用梨加陈皮,针对湿重体质人群选用蒸、煮、炖这三种烹饪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由夏季过渡至秋季。”陈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