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黄金首饰消费投诉攀升

消委会发布警示

临近10月“黄金周”,随着结婚人数增多,黄金等贵金属首饰销售迎来了旺季。需要友情提醒消费者的是,近年来黄金首饰投诉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今年1月至8月份,南平市延平区消委会共受理黄金首饰消费投诉案件82件。为此,延平区消委会发布消费提示,帮助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收到黄金的实际重量与商家宣称的克数比较,有短少;购买的是黄金戒指,‘以旧换新’时被告知是K金;黄金首饰上没有打上商家的任何标识……”延平区消委会秘书长魏伯清梳理了今年以来,黄金消费投诉案例,主要集中在黄金计价模式不透明,黄金实际克数不足,材质与宣传不符等问题。当消费者发现首饰存在问题并寻求售后时,常常遭遇推诿或不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了避免在购买黄金等贵金属消费中权益受损,延平区消费者委员会提示消费者,购买首饰、贵金属时,首先要看商品的印记。印记是藏在细节里的“身份证”,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印记是打印或刻记在贵金属饰品上的永久标识,内容应包括厂家代号、材料、纯度以及镶钻首饰主钻石(0.10克拉以上)的质量。

消费者可以学会看商品纯度。比如,纯度(Au)750,是指大于等于750.0‰而小于916.0‰的黄金含量范围,以该范围内的最小值即“750”作为纯度名称,也可用“18K金”作为该纯度的表示方法。相应的“9K金”“14K金”“22K金”纯度名称,都是指不同的黄金含量范围。此外,国家标准修改单将“千足金”统一为“足金”。足金(铂、钯、银)是首饰产品最高纯度,是指贵金属含量不低于999‰。标准并不限制“千足金”等高含量产品。企业可以以合规的形式向消费者明示其产品的贵金属含量,详细准确地把产品质量信息告诉消费者。同时,企业应对其明示的含量承担担保责任。

黄金首饰计价方式通常分为“按克计价”和“一口价”。“按克计价”是实际克重乘以时价外加工艺费;“一口价”则不计算克重,按工艺难度和品牌价值定价。“一口价”黄金饰品因工艺、款式新颖价格稍高,但商家必须依法履行告知义务,让消费者理性判断,明白消费,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受损。

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应当索要购物发票等交易凭证,发票单据要包含饰品名称、规格型号、计价方式等重要信息,双方约定的售后事项应以书面形式保留。对于商家承诺的换购规则要详细询问,口头承诺也应以合同或补充协议等方式明确约定,以便发生消费纠纷时能够维权有据。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