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户在采摘百香果
秋分时节,建阳区书坊乡钱塘村的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里,圆润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不远处的仓储中心内,工人正在分拣、装盒、封箱……一箱箱打包完毕的百香果整齐码放,即将通过物流发往外地。
“中秋节前的订单都排满了!”看着仓储中心的忙碌景象,种植户姜跃强脸上满是笑意。从2017年摸着石头试种,到如今自家的果子畅销各地,姜跃强的种果路不仅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更带动当地百姓走上致富路。
时间回溯至2017年,一次偶然的漳州考察,姜跃强与黄金百香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书坊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引进种苗,在村里成立建阳区钱塘人家百香果专业合作社,率先开启黄金百香果试种之路。
得益于黄金百香果收成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仅一年时间,合作社社员就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29人,种植规模也迅速扩大至200余亩。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张,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种植技术不规范、病虫害防治不到位、极端气温影响挂果率等问题集中显现,导致果园产量下滑、效益走低,不少社员打起了“退堂鼓”。
关键时刻,书坊乡党委政府及时介入,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驻点果园,手把手为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搭建“专家+科特派+种植户”三级培训体系,从育苗施肥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全方位护航。
经过反复试验与品种筛选,合作社成功培育出口感细腻清甜、汁水盈润充沛、甜度适口均衡的优质高产品种。同时,革新种植模式,采用“大棚育大苗+露天种植”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果实品质与抗风险能力。如今,书坊乡百香果一年可稳定收获4批果实,供应期从每年8月初持续至12月,既拉长了销售周期,又牢牢锁住了果实的最佳口感,为产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户愿干事,更要让他们无顾虑。为破解销售难题,合作社主动承担“兜底”角色,线上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拓宽客源,线下积极对接周边订单。“即便今年受大环境影响,价格略有波动,特大果仍能卖到15-16元/斤,65元一箱的大果(约13元/斤)订单不断。”姜跃强指着分拣线上的果实,言语中满是自豪,“我们基地产出的特级百香果,单个重量能达到90克以上,最大的甚至有150克,纯甜无酸还自带蜂蜜味,不少客户尝过一次就成了回头客。以前得自己跑厦门、福州的批发市场找销路,现在都是客户主动上门。”
挂满枝头的百香果真真切切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把1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百香果,每年能拿5000多块租金;采摘季来基地打工,一小时30块,一个月还能多挣些钱补贴家用。”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余碧华谈及如今的生活非常满足,“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公婆,这样的日子挺好的。”
如今,书坊乡通过“农户自愿+村集体协调”的土地整合模式,不仅将昔日零散的地块集中连片,建成近百亩标准化百香果种植园,更累计盘活400余亩长期闲置土地、300余平方米闲置房屋,让“沉睡资源”变身“增收资产”。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的“双重收益”模式,也让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统计,目前书坊乡400余亩百香果基地年产值已突破800万元,带动3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
丰收在手,未来可期。日前,书坊乡党委政府还将产业发展座谈会开到了果园地头,乡干部与种植户们围坐在一起,望着满枝黄金百香果算收益、谋长远,共同敲定“规模扩大、品牌升级、共同富裕”三步走目标,计划让黄金百香果成为全乡“拳头产业”。
随着这颗黄金百香果的名气渐长、香气远飘,书坊乡的乡村振兴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