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学期,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教育实践正在生动上演。浦城县管厝学校八年级教室里,浦城县梦笔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姚海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科创种子。
作为浦城县首批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试点单位,今年9月,梦笔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团队交流到管厝学校,为管厝学校的信息技术、科学、地理等紧缺学科带来全新的活力。姚海就是其中一员,他用专业与热忱,引领孩子们望向山外的信息世界。
出身教育世家的姚海,从小耳濡目染了教育工作的神圣与艰辛。27年前,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姚海踏上三尺讲台,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化作实际行动。
2018年,姚海响应国家号召,成为教育部首批“万人援疆计划”教师,奔赴新疆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中学支教,一年半时间里,他不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更开设了15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讲座,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篇章。这段援疆经历,让他的教育情怀更加厚重,也让他对“教育公平”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为南平市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名校长培养对象,姚海始终秉持“专业立身”准则,深耕信息科技领域,探索学科教学改革。他牵头完成两项市级课题,主持两项省级课题和一项市级课题,参与编写福建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为学科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姚海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在教学实践中,姚海创新提出“学思创”教学主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他主张“以学为基、以思为桥、以创为魂”,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
面对“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时代命题,作为福建省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数字南平”建设项目评审专家,姚海将信息化建设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将科学教育融入“双减”实践。他主导构建“机器人(基础-编程-竞赛)+太空车(科普创新课程)+无碳小车(劳动技能)”三大科创核心项目,形成了“学科融合—工程实践—创新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在我们实施的项目中,‘未来太空车’项目最有特点,通过一步步的论证,学生覆盖面扩展,教师在实践中成长,课程也逐步被打造磨合成完整的体系。”姚海介绍。历经数年的精心规划与实践,姚海成功把科普创新暨实验作品大赛“未来太空车”项目在学校和县域内推广,科技项目组织模式在全校、全县范围实施,将全县师生纳入科学教育战略体系之中;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创新课程》《未来太空车》等校本教材,填补了县域科创课程空白。
在项目的推动下,一批批师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学生团队在省级与市级赛事中屡获佳绩,共斩获省级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同时,指导教师团队也不断壮大,学科覆盖面扩展至科学、物理、化学、信息等多个领域,梦笔学校成为南平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面“招牌”。
作为南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指导组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副组长、南平市“十四五”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姚海始终以“一人带动一校,一校辐射一域”为目标。他先后开设2场省级、11场市级信息科技学科讲座,为教师搭建起专业成长的平台。他引进并组织福建省科技教育专家巡讲团活动、南平市科技辅导员培训班,累计培训教师超千人次,提升了区域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水平。在他的引领下,梦笔学校形成了“以赛促学、以研促教”的良好生态。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待花开;科创是快的实践,需要锐意突破。”姚海用27年的教育坚守,将“慢”与“快”有机统一。从援疆支教的“拓荒者”,到县域教育的“领航者”,他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教育的热土上,默默播下科创的种子,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