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974-1020),字大年,福建浦城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及第,历官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等。
宋初景德二年(1005),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人,奉皇命在秘阁(即皇家图书馆)编纂大型历史百科全书《册府元龟》。他们在工作间隙里吟诗唱和,切磋诗艺。时间一久便成了文学小圈子,同时也吸引了朝中的一些其他文人参与了进来。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杨亿牵头将这些诗作编成了《西昆酬唱集》一书。之所以称为《西昆酬唱集》,是因为他们的酬唱活动主要是在秘阁中进行,《山海经》中有“昆仑之西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之故。
《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追求典雅、华丽。后人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杨亿无疑是这个诗派的典型代表。
杨亿对养育其成长的故乡闽北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对当时风靡朝野的北苑贡茶,相比于他人,又多了一份对故土的思念与珍爱之情。他的《建溪十咏》其二《北苑焙》即是此情此感的真实写照,诗为:
灵芽呈雀舌,北苑雨前春。入贡先诸夏,分甘及近臣。
越瓯犹借渌,蒙顶敢争新。鸿渐茶经在,区区不遇真。
杨亿自注云:“陆羽《茶经》不述建溪,盖未遇真茶也。”
北苑之名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地点位于福建建州,为建溪流域。因此在茶圣陆羽所处的唐朝,并没有北苑的称呼,而是称此地所产之茶为建茶或建溪茶。
“焙”指焙茶的场地,也即焙茶场之意,因此杨亿的《北苑焙》是一首歌颂北苑焙场与北苑贡茶的诗歌,其大意为:
具有灵性的茶芽呈现出犹如雀舌的模样,这就是北苑谷雨前的春茶。每年入贡早于全国的其他贡茶,能分得如此甘美的北苑贡茶,那只能是皇帝的近臣了。色彩亮丽如越窑的茶瓯尚且要借助北苑贡茶的汤色来增添其晶莹剔透,蒙顶茶哪敢与其在皇上面前争夺新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与歌颂这建溪的北苑之茶,那是他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茶——建溪茶罢了。
杨亿在诗中不无骄傲地指出,茶圣陆羽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茶——建溪茶,否则一定会在《茶经》中大书特书这建溪茶的。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杨亿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化成了对北苑贡茶的深深赞美。透过这首工整、华丽的茶诗,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北苑贡茶的美好与北苑焙茶技术的出类拔萃。大宋建州的北苑之茶,就是在一大批如同杨亿这般优秀人物的赞美声中而名扬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