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在家门口做“洋生意”

图为各类出口产品(张行健 摄)

王贺在生产线上指导员工操作 (张行健 摄)

“这些是今年的圣诞节订单,我们正在抓紧赶工,每天都会有已完成的货物装车送往港口出海。”跟随着松建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贺的脚步,记者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在机器前对木材进行切割、组装和修整。

2021年,常年奔波在外的王贺选择跟随父亲回到家乡松溪县郑墩镇,在自家的地块上建起了厂房,做起了儿童木质玩具屋等系列产品的外贸生意。

走出车间,王贺介绍起了公司的主打产品——用杉木制作的玩具屋、秋千、葡萄架等,这些产品将全部销往美国。截至8月31日,松建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2025年度的总产值已达4200万元。

“别看现在订单稳定,产能饱和,我们也是一路克服了不少困难才走到今天。”王贺感慨道。

王贺的父亲王仕通早年在建瓯经营木材厂,主要从事原木进出口贸易,同时向本地木材加工厂供应原料。2019年,一家合作工厂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货款,便将生产订单转给王仕通,以订单抵债。

“我父亲当时对木材加工制造并不了解,以为只是简单加工,就答应了那位老板。”王贺回忆道,“没想到因为不熟悉国外用户的产品使用习惯和质量标准,做出的样品未达到客户要求,被全部退回。半年时间,公司就亏损了当时贷款的一千多万元。”

此前,王贺在福州从事种子销售工作,长年奔波于云南、贵州等地。长期在外的生活让他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于是他辞去福州的工作,回到父亲的工厂帮忙。

刚回来不久,正值雨季,许多加工厂面临原料短缺。一位美国客户在建瓯考察时,偶然发现只有王贺的工厂还在正常运转,厂区内堆满了经过干燥处理的木材原料,便主动提出合作。

“那是我们转型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客户。”返乡后,王贺多方走访、虚心请教,发现外贸行业大多依赖长期合作的客源。他意识到,公司要想在木材精加工领域立足,除了提升技术,还必须建立自己的客户群。

2020年,王仕通父子在建瓯的厂房租约到期,又恰逢时任松溪县郑墩镇党委书记张亮大力推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我们本来就打算回家乡发展,之前在建瓯时常要两头跑,不光油费高,时间和精力也耗不起。”王贺说,公司急需扩建厂房,与其在外租地,不如回自家土地建设。

回到松溪后,王贺与父亲将自家近60亩的土地改建为两个生产车间,开启了在家门口做“洋生意”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王贺刻苦钻研生产工艺,深入学习进出口贸易规则,逐渐摸索出适合企业的发展路径。

“外贸订单和国内订单完全不同,对产品的尺寸规格、环保标准和安全性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王贺指着车间内正在加工的杉木材料说,“客户指定要用武夷山脉的香杉木作原料,涂料也必须是符合环保标准的儿童专用漆,每一批产品都需经过第三方机构的严格检测。”

在王贺的用心经营下,公司短短半年内实现扭亏为盈,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已由货物与技术的进出口,拓展至木制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除儿童户外木质玩具外,木门框、细木工板、木条、杉松锯材、生物质颗粒燃料等产品也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

不久前的贸易摩擦和关税调整,给产品90%出口美国的松建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订单量确实有所减少,但总体还算稳定。”面对关税政策变化,王贺迅速做出反应,调整贸易方式为离岸价格,由公司负责将货物运至码头,此后的关税与海运费用等均由客户承担。同时,他积极与客户沟通发货安排,约定同一订单分批出货均按统一价格结算,以锁定成本、共担风险。

此外,公司还将产品拆分,通过小包裹形式发货。王贺解释道:“小包裹货值较低,在某些关税政策下可适用较低税率或享受免税额度,有助于降低整体关税成本。”

开在家门口的工厂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像我们这样过来厂里上班的村民好多呢,动作快点一天就能赚个300元呢。”郑墩镇万前村村民吴启盛说。

“目前两个厂区共雇佣了约100名附近村民,公司还专门请人在厂里做饭,省去了大家来回奔波的时间。”王贺说。

回到家乡的王贺,不仅持续拓展公司业务,使松建公司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更不断思考自己还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2021年,王贺当选郑墩镇万前村村委会副主任。他深知,家乡要发展,就需要更多年轻人回来创业。今年,他带头在万前村种植30亩鲜食玉米,探索助农增收的新路径,同时积极吸引农学专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留得下来、发展得好。”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和眼前忙碌的工厂,王贺的眼中充满了希望。

作者:□本报记者 陈颖 程若兰 通讯员 范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