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士仁人,崇尚气节,每每以菊自勉。而且,菊花又与兰、水仙、菖蒲相配,被誉为“花草四雅”,怡情悦性,备受文人骚客喜爱。菊花久负盛名,有诗咏:“秋丝绕舍以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萧瑟秋风中开放,在寒冬里傲然,绚丽多姿,香馥清幽,令人不由浮想联翩。与其说喜欢牡丹,不如说我更爱菊花。菊花既有谦谦君子之风,又有凌凌傲霜之骨,为人生可以作标尺,为生活可以作调节。
小时候在农村乡下见过绽放的野菊花,渐渐清晰孩提时的记忆。那星点的小花朵在山间田边尽情开放,随风摇曳,柔柔的,有如隐者,笑对人生。村里女孩采摘几枝,灵巧地编织成一个小花冠,戴在头上仿佛变成了人间仙子,沉浸在淡淡的花香里,平添了浓浓的童趣。摘几枝小花带回家插在屋里花瓶上,顿时,花的幽香,秋的清爽弥漫了整个屋子,这没有字的菊花,于是有了酽酽的秋情诗意,用手拾起花的郁香,淡泊静远,灵魂随之得到净化而升华。少年不识情,只缘深山处,待看野菊开,不了愁滋味。长大后,每每读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句子,会无端感动生情起来,欲飞的梦一如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孕育之艰,凋零之痛、坎坷之旅、寂寞之情更与谁说。花之灿烂,能有几人守候花开季节。花落之声,能有多少知音去聆听。“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人生如花,送走是那匆匆的流年,尘封是那丝丝的记忆,沉浸在心底需要去慢慢回味。选择偏爱菊花,要的是唤醒一种本真。
据说早在3000年前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说。菊花在中国十大名花中地位最为重要,其品种多达数千余种,形态各异,千变万化,色彩缤纷,目不暇接。查阅有关图片资料,那绚烂的菊花直教人为之情伤。黄色的菊花金光灿烂,尽显雍容华贵;红色的菊花绚丽夺目,更显热情奔放;白色的菊花淡妆素裹,一副洁清怡雅;绿色的菊花娇羞妩媚,喷发蓬勃生机;紫色的菊花墨荷诱人,彰显清高孤傲。菊花花繁叶茂见精神,富有极高的观赏品位价值,“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在寒意凛然,百花凋零之时,唯有菊花傲然独秀,不屈不挠,可观可赏,可食可药,可茶可品,可叹可佩。“人共菊花醉重阳”,菊花不失为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相思。淡去的也许是那悠悠的岁月,然而抹不去的总是那一片风景与痴情的记忆。
前些年,也在秋天,朋友从杭州带来两罐杭白菊,知道我平时喜欢抽烟、又会喝酒,肝水盛,胃火大,杭白菊既清凉又能解毒降火气,为我所用颇适。整天因忙于这事那事无暇问津,一搁就是一年光景,一直没去碰它。一天周末,闲来无事,又觉口干舌燥,突然有品饮朋友送来杭白菊的兴致。只有自己一人,干脆顺手取来玻璃杯冲泡,洗净杯子,用手指轻轻捏一撮菊花丢入杯中,几朵又小又干没有一丝光泽还略有些黑点的菊花投入杯底,显得有些羞怯拘谨。注入沸水,干枯的叶和花在杯中翻滚,载浮载沉。这菊花一旦有了水的滋润,瞬间就有了灵气,渐渐地舒展,洁白的花瓣静静地绽放,黄色的花蕊朝下,像撑开的小雨伞一样,无拘无束地悬浮在上层,花瓣丝丝舒开,如仙女临风舞蹈。片刻,有数枚小花饱含无限眷恋慢慢沉落,花蕊却换了姿势,仰头朝上,欲语还休。几丝花瓣吸足了水静静飘下,似雪非雪,在杯中游弋。剩下的或残或缺的几枚浮在杯的表面,杯中其余的或侧如醉,或仰如思,或俯如羞,轻轻盈盈,豪放婉约,晶莹透亮。我想这菊花是因了这沸腾的水的热情,才使她们的生命得以重新释放。经过沉淀,杯中很快出色,透过磨砂的玻璃杯,汤色浅绿中泛着微黄,清清亮亮,淡淡清香扑鼻而来,向四周弥漫润染。啜一口,一分清苦二分清甜七分清凉,沁人心脾。
一人坐在书桌前,一边手持一卷闲书,一边品尝扑鼻菊香,独饮以求神,独品以求趣,把许多劳神之事慢慢褪去,把烦心之事抛却脑后,许多不爽随之淡去,留一半清醒、留一半糊涂随那菊香徐徐飞扬,颇有陶公“采菊”之超脱怡然意境。喝着菊花茶,便让我想起那一朵朵一丛丛的菊花,开在山坳深处,绽放在田埂竹篱,燃情在广场公园,寄情于山水之间,驻足于城市一隅,远离灯红酒绿,喧嚣嘈杂,与世无争,素雅高洁,淡泊宁静。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骚客为菊动容,为菊倾倒,为菊陶醉,喜欢有加,仰慕之至也就不足为怪。
走近菊花,亲近菊花,仿佛自己变成大自然中一枚小菊,绽放在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