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2

古村焕新记

——延平三楼村走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路

云雾缭绕的茫荡山深处,海拔700米的延平区茫荡镇三楼村静卧其间。

千年古樟冠如华盖,红河谷溪流潺潺,凤凰梯田层叠如画——这座中国传统村落、革命老区村,曾因山路崎岖、地处偏僻,一度陷入“人走屋空”的困境。

如今,席珍阁药膳体验馆里药香袅袅,红河谷山庄的游客正举着相机定格云海,凤凰梯田里秋收正忙。83岁的村民叶盛金坐在木廊前笑着感慨:“以前村里人盼着往外走,现在城里人都抢着来!”

从沉寂古村到“网红打卡地”,从抛荒梯田到“致富田”,三楼村立足“党建引领、保护为基、产业为魂”,走出了一条“传统民居活化+文旅融合+农业创新”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绘好古村保护“一张图”

“传统村落是我们的根,修旧如旧才能留住乡愁。”站在刚修缮完工的清代木构民居前,三楼村下派第一书记胡宗善的话掷地有声。2019年三楼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迅速联动,投入专项资金超1000万元,将“古村保护”纳入乡村振兴重点攻坚任务。

保护不是“冻结”,而是“活化”。村里专门邀请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何柯教授团队,编制《三楼村传统民居风貌保护规划图》,将全村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三个层级:核心保护区内20多栋清代木构建筑“只加固不拆改”,连梁柱榫卯都严格遵循古法修复;建设控制区内的闲置农房,由村集体统一收储修缮后对外招商;环境协调区则规范新建房屋的高度、色彩与材质,确保与古村肌理协调。

“我们花十几万元把老房子修扎实,就是‘筑巢引凤’。”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财荣算了一笔“长远账”,村集体统一改造闲置房屋后,通过招商引入专业团队负责软装与运营,既解决了村民“修不起、不会修”的难题,又避免了商业化对古村风貌的破坏。如今,村里已盘活12栋闲置农房,引入药膳康养、精品民宿等项目,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古村活化的核心是‘有人住、有活力’。三楼村的做法抓住了关键——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平台,让政府、村集体、企业、村民形成合力,既保住了文化遗产,又让老房子‘活’出了新价值。”何柯说。

产业为魂:激活“文旅农康”融合密码

不久前,古樟旁的席珍阁正式开业,福建拾联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忙得不可开交。“第一次来就被红河谷的风光吸引,这里太适合做康养了!”这位从厦门返乡的企业家,联合中医康养专家杨红娟、药膳厨师杨源泉,将两栋修缮后的老房打造成集数字政务、药膳体验、中医康养于一体的综合体,而不远处的一幢楼,则被改造成融合中医药食同源理念的康养民宿。

在三楼村,这样的“古建活化”案例不止一处。

曾在城里经商的村民叶旺荣,看到废弃小学闲置可惜,回村将其改造成红河谷山庄。因地处观云海、赏日落的绝佳位置,山庄30多间客房每到旺季便“一房难求”。“今年客房预订一直很火爆,客人来自北京、上海、厦门、福州等地。去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收入比在城里经商还可观。”叶旺荣的选择,带动了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古村的吸引力,还延伸到了田垄间。针对凤凰梯田“田小坡陡、易抛荒”的问题,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红河谷农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208亩梯田推出“1天1元钱,我在三楼有丘田”活动。

厦门市民牛俊文就是首批认领者之一,“坐在千年古樟下看云海,在自己的田里插秧、除草、收获,这就是我想要的‘归园田居’。”如今,每年有100多名像牛俊文这样的城里人来此认领梯田,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抛荒问题,又为村里带来了稳定的客流。

合作社并未止步于农耕体验,他们带领村民种植“早桃晚柰”等高山水果,将千年古樟、龙凤瀑布赋予“比翼连理”“龙凤呈祥”的婚庆寓意,打造婚纱文创摄影基地。同时,对锥栗、竹笋等农特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福州、厦门等地。2025年,红河谷农业合作社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年均增收超2万元。

民生为本:让乡愁有温度、发展有底气

“养了30多箱蜂,今年收了100多斤蜂蜜,每斤100多元还不愁卖!”村民叶春木笑着展示自家的蜂蜜。过去他靠打零工谋生,如今借着村里游客增多的东风重拾养蜂事业,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村民陈兴珠的生活同样发生了大变化。此前,她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去年便回村在老宅里办起“古樟农庄”。“节假日经常爆满,都是奔着我们的农家菜来的!”陈兴珠说,现在不用背井离乡,每月收入稳定。

变化不止于收入。村里推进“4+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卫生所新增了微波针灸仪、自动体外除颤仪等设备,80多岁的叶盛金再也不用为“看病远”发愁;通村公路拓宽硬化,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村,如今成了南平市“武夷百村”项目的核心节点之一。

近日,儿童微电影《云上三楼》在千年古樟下开拍,导演李橙果坦言:“这里的古村风貌和村民的热情,是最打动我们的‘内在能量’。”当镜头对准嬉戏的孩童、劳作的“新农人”、欢笑的游客,三楼村的“活态传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手记

让乡愁触手可及

离开三楼村时,夕阳为凤凰梯田镀上金边,古樟树下的游客正架着手机直播,镜头里的古村与云海相映成趣。这座千年村落的蜕变,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因地制宜”的创新。

从党建引领下的科学规划,到“政府+企业+村民”的多元共治,从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到“文旅农康”的深度融合,从抛荒梯田的“重生”,到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三楼村始终紧扣“以人民为中心” 的初心,让古村既留住了“乡愁”,又充满了“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三楼村的实践表明,传统村落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藏着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当古建与现代生活相融,当田园与文旅产业结合,千年古村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让乡愁可触、让未来可期。

作者:□本报记者 廖晨星 通讯员 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