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记忆中最熟悉的风景,是天空中倏忽掠过的一抹剪影——那是飞鸟留下的痕迹。
说到鸟,我印象最深的始终是家燕。幼时住在乡下土屋,黄泥垒砌的墙,厅堂的横梁上便有燕巢,地上常见斑斑点白的排泄痕迹。家燕与人类长久共生,从不把自己当“外人”。而好人家也从不驱赶它们,不破坏燕巢——那是家燕认准的家。我曾见巢中幼燕啁啾,总担心它们吃不饱,便偷偷撒些饭粒在厅中,自己躲到门后,看大燕飞下来衔去喂食。家燕认路的本领,是我童年时觉得最神奇的才能。在闽北,每年春季,它们从南方越冬地北归繁殖;秋凉渐至,食源减少,便又集结南迁——却总不忘回到旧巢。这般记忆,令人惊叹。
今年春节前,我恰有机会去到顺昌县因鸟闻名的榜山村。这里地势高,四面环山,保存着大片的天然阔叶林与丰富浆果植物,成了候鸟迁徙途中天然的能量补给站。村中老人说起,20世纪90年代,村道两旁电线上常立满鸟群,叽喳鸣叫,似在与人对谈。虽无人懂鸟语,鸟却仿佛通人性。谁家下午撒谷喂鸡,鸟群便一拥而下,如鼠入米缸,不顾是否陷阱,与家禽争食。
但也正因这般亲近,榜山村早年亦有捕鸟之习。物资匮乏年代,鸟成了桌上寻常菜肴。鸟似乎也感知到了同类的遭遇,飞来此处的日渐稀少,鸟鸣声渐稀,山林转寂。
如今,人们早已意识到爱鸟护鸟、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白腹鸫等候鸟得以在榜山村安心栖息,正因为村民观念彻底转变,从“捕鸟人”变成“护鸟人”。他们积极建立宣传室、保障食物基地,主动拆除捕鸟网、上交捕具,更是将护鸟行动融入日常——不仅自己不捕、不食、不惊扰,还不断宣传呼吁,欢迎更多鸟儿来此停歇。
如今的榜山村,人鸟和谐、生态平衡已从愿景成为现实。一个偏远村庄因鸟闻名,更因护鸟而受到尊敬。它未走向“千山鸟飞绝”的寂寥,而是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条千年鸟道,让候鸟能“似曾相识燕归来”。
尽管时移世易,人居景象已大变,但榜山的候鸟依旧年年往返,守护这座山村的记忆。人们也在守护着它们——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人鸟相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