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榕城上下杭闽江红色航线教育基地,一方天地虽小,时光却仿佛在此凝聚。场馆荧幕上,电影《地下航线》的黑白光影闪烁流转,宛若旧梦浮沉;展柜里,电台与手枪实物静列其中,像是低语着游走于锋刃边缘的无数日夜;耳畔,讲解员正娓娓道来地下党员为闽中北游击巧运情报物资的那些斗智斗勇的革命故事……恍惚间,似见一叶扁舟疾行于暗涌之上,船头立着的少女衣袂飞扬、身姿挺立,那便是将18岁的青春与热血系于这条红色地下航线的闽江女儿——刘秀英。这名字寻常普通,却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里,绽放出星火般的光芒。
她的故事,始于福州郊外岳峰镇三角池村的贫寒农舍。14岁不到的年纪,本应在书声琅琅中成长,而她却不得不走进纱厂,机器轰鸣声裹挟着飞絮,将稚嫩的手早早磨出了老茧。黑暗统治如同那些细密的针脚,在她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扎下了对光明和自由的渴盼。1941年,大哥刘捷生以闽江特委特派员的身份,自闽北游击区返榕开展地下工作,他们租住的吉庇巷刘家祠堂悄然成为暗夜里的灯火,建立起了地下秘密联络站。自此,这少女便成了一名机敏警惕的“小哨兵”。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踮着脚尖在巷口守望;她步履轻捷,穿街走巷,于风声鹤唳的深宵里为同志引路转移。革命的火种,就在大哥和同志们的言传身教之间,在日常的艰险与抗争之中,如春芽生根、破土萌发。
1945年初,年仅18岁的刘秀英,正式成为了党的地下交通员,生命之舟从此驶入了闽江的暗滩险流中。首次执行任务,便是智渡乌龙江。渡口处国民党军警林立、严查如铁,她聪慧地将密信藏于发间绢花中,扮作走亲的村女。船刚靠岸,眼看要挨个搜身,她却不慌不忙,假意将手中提篮紧护胸前,转移敌人注意力,再以篮中物品为诱饵,那些翻滚的鸡蛋、蹦跳的水果、散落的香烟,此时竟都成了她无声的“武器”,引发众人哄抢。而她,则如一滴轻盈的水珠,悄无声息地滑过铁壁般的盘查汇入人海,最终将密信安全送达闽侯县兰圃乡区委书记林开正手中。这份与生俱来的机敏和沉着,让她迅速成长为组织倚重信任的骨干。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福州城,却因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而再陷阴霾。随着斗争形势日益严峻,1945年12月,省委选派苏华、饶刚生等人,秘密潜入福州筹建省委地下联络总站。次年7月,刘秀英结束南古瓯游击区的译报任务后调至总站工作,担任省委交通员。为了掩护频繁往来的联络行动,她和战友们以“家庭”为甲胄,并肩作战——刘秀英假扮妻子,饶刚生扮作丈夫,苏华则扮演婆婆。在这方小小的、看似平常的特殊堡垒里,她既负责打探消息、运送密信和物资,又以女性特有的坚韧与细腻,精心护理从游击区送来的伤员,细心照料部分省委、特委干部的家属。她的身影穿梭于厅堂和市井,是联络站高效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成为战友们心中那股温暖的力量。
此后无数个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她不仅是传递情报、护送人员的“信使”,更是穿行于敌占区运送“特殊物资”的勇者。从将一批驳壳枪和子弹巧妙藏于菜篓,一路肩挑送至水部香巷尾;到设法将庞然大物整挺轻机枪拆解分装麻袋、子弹隐于篓中,运往龙潭角;再到与战友们趁夜色交替换船、变换水道,团结协作转运电台和军用物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次都险象环生。
有一回,刘秀英完成送信闽江轮船公司党支部的任务后,行经苍霞平水码头时察觉被特务跟踪,她立即迂回周旋,迅速改换装束混入人潮,几经周折方得脱险。
还有一次,执行运送枪支的任务中,突遇国民党宪兵巡逻队拦截,她临危不乱,借机脱身,顺利完成了任务。这同敌人一次次剑拔弩张的惊险交锋,一回回命悬一线的生死博弈,一重重险中求存的奋力突围,无不展现出她果敢的魄力和超群的才智。那份在刀尖上行走而面不改色的淡定从容,是她历经无数次穿越危局险境所淬炼出的、如钢铁般顽强的意志,恰似那闽江之水,绵长而深稳,能漫过礁石,能滴穿硬岩,能在最坚密的封锁里辟出涓涓细流。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国民党当局对江岸码头的封控几近疯狂。1948年底,一批枪支弹药急需运往南平的关键行动中,特务的突然出现让危机一触即发。现场指挥的饶刚生沉着应对,精心布局,刘秀英与战友们默契配合,上演了一场“街头纠纷”,成功牵制住特务,为运输船赢得宝贵的撤离时间。在那四面楚歌、硝烟弥漫的隐蔽战线上,共同的理想与生死考验,也让她与饶刚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既是工作中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也是斗争里甘苦共尝的真挚战友,最终在苏华大姐的见证下二人结为伉俪,继续并肩奋战于革命一线。
福州解放后,刘秀英服从组织安排,转入地方工作。她亲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曾任永泰县副县长、福州郊区农工部长、鼓楼区和台江区计委主任等职,无论身处何位,始终勤恳务实,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离休后,她从未停止对信仰的追求,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关心国家发展,在《共产党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一书中深情写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忘初心,继承革命家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字句如种,落在后人心田;光阴如水,涤出澄澈心魂。这位历经风雨的老战士,将毕生的忠诚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直到2018年12月病逝。她的革命事迹,被收录于1959年由毛主席题签出版的《星火燎原》和福建革命斗争回忆录《光荣的历程》中,还曾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
昔日的血火与硝烟,早已沉淀为展馆的墨香与影像,然而,闽江地下航线的传奇,仍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成为福州革命史上一道隐秘而坚韧的“红色生命线”。苏华、饶刚生等同志在闽江上下游艰苦开拓,梁宝通、蒋发官等党员在风浪中毅然坚守,无数像刘秀英这样不畏牺牲的交通员、船工,以忠诚、智慧和勇气,甚至是生命,铺就了这条通往胜利的水上通道,为福建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条红色航线所传承下来的,早已超越航道本身——那是如江水长流不绝的忠诚,如磐石不可转移的信仰,是危难中毅然前行的使命担当,平凡中静静积蓄的精神力量……
走出展馆,立于闽江畔,对岸灯火渐次亮起,映得江水如铺锦缎。这如画的安宁,不正是千千万万“刘秀英”们,以生命为线、以信仰为梭,细细织就的吗?!我们深情追思着刘秀英,愿这柔和的闽江风,轻轻捎去我们永恒的敬意与怀念;愿这生生不息的航程,永远铭记着她和所有地下航线英雄们的名字与功勋。他们的精神,如灯、如星、如不灭的光芒,闪亮在长夜,闪耀在苍穹,闪烁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