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遗址为建阳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国庆中秋长假,游客郭先生在志愿者的介绍下点开了“南平市文物数字地图”小程序。只见他指尖轻触屏幕上的文物地图,立即就跳转到了建窑遗址的介绍界面,窑址分布、历史沿革、出土文物等信息一目了然,随之的语音讲解,更是将千年前龙窑烟火的盛景铺展在耳旁。
“文物落图”是南平市持续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南平市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云端协同,把散落的文物串联成链,通过精准落图实现动态管理,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文物监管网络。目前,全市18处国家级文保、81处省级文保、533处县级文保,共计632处文物点已全部纳入“文物落图”小程序,实现文物信息实时更新、巡查轨迹可溯可查。同时,科技力量的导入使沉寂的遗址开口说话,让公众在指尖轻触间便能感受到文明的温度。
高位推动 守护文化根脉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走进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南平市牢记嘱托,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提出,要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全面实施文物地图、文保体检、文脉传承、文旅融合、文化出海“五文”工程。其中,南平将“文物落图”作为传承历史文脉、守护文化遗产的先导性工程,将其摆在首要位置,高位推进。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部门协同联动,文物普查、数字化采集、系统平台建设同步发力,形成了全域覆盖、全链联动的工作格局。为了让“文物落图”工作走深走实,南平市还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全市3920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级别、保存现状、地理位置、图文等信息进行全面核查与补充采集,并以南平市行政地图为底图,将632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落至地图,绘制出版《南平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与此同时,依托微信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南平市文物数字地图”小程序,通过文物信息快速检索、图文介绍、地图导航和语音播报,实现了文物资源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
创新驱动 实现落图管理
全市18处国家级文保、81处省级文保、533处县级文保,在“数字地图”上清晰标注着不同等级文物点位。每个文物点的数字化档案包含高清影像、历史沿革与价值阐释,实现了从“平面记录”向“立体呈现”的跨越。
“每个点位我们尽量做到全面、精准、系统,为每处文物量身定做一套身份档案,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它的‘前世今生’。”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同志说,系统建立之初就考虑到了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多源融合,确保文物信息随巡查、修缮、研究进展实时同步。
文物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从粗放管理迈向精准治理,还得益于数智赋能。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同志介绍,南平市早在2022年便启动了文物安全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文物安全监管“天罗地网”,而此次的“文物落图”工程又将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南平市推进文物智慧化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空间信息与文保数据的深度耦合,实现文物资源的动态化监管。
“科技赋能不仅强化了监管能力,更推动文物价值的可视化传播。我们努力完善与优化地图功能与服务,让公众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走读’闽北的千年历史。”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他们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广泛收集了公众反馈意见,完善与优化了地图功能与服务,让文物在数字空间中“活”起来。
赋能发展 铸就文化新篇
沉浸式触摸南平文化脉络,一站式解锁闽北“文化密码”。7月30日,南平市推出《南平市特色文化产业地图》,28项特色文化产业集体亮相,让南平文化资源“家底”一目了然。
这张地图被称为“行走的南平文化百科”,内容涵盖南平茶文化、朱子文化、建盏烧制技艺等代表性项目。其中,有多项项目涉及的文保单位介绍,多是建立在“文物落图”的基础上。
“这仅是南平广泛推广文物落图成果的应用场景之一。依托精准的文物空间数据,我们还策划出了文物主题游径,串联起散落在山乡各处的文化遗存。”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同志表示,“文物落图”的精准的数据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和产业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南平还将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一体推进。把文物落图成果嵌入文物保护定线落图工作中,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对文物保护红线精准划定,从源头管控文物破坏风险。
“南平市文物数字地图”小程序的推出也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好评。市民陈先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运用小程序规划了一条周末探访古厝的路线。“以前找文物点全靠零散信息,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附近有哪些文保单位,还有详细介绍和导航。”陈先生说,这种便捷性让他对闽北文化的认知更加立体,也激发了他深入探寻地方文脉的兴趣。
“文物落图”使得文明的记忆得到重新串联,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沉浸于闽北大地绵延千年的文明脉动,也让每一处文物都有了可感知、可追溯、可交互的文明坐标。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同志表示,接下来,南平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拓展文物数字化应用场景,串联起文化研学、非遗体验、乡村游憩等多元线路,切实将“文物落图”成果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文化服务,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助力南平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