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文志:

欲知朱子,先访书院

秋风吹过,武夷山麓麻阳溪畔,考亭书院又迎来一批游客。

看着游客络绎不绝,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文志感慨万分,“欲知朱子,先访书院。”在他眼中,书院是读懂朱子的关键。

考亭书院是大儒朱子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当年,理学思想从这里走向全国,辐射世界。如今,国际学术论坛在这里举办,一批又一批大中小学生在书院研学……现代人在这里从朱子文化中汲取智慧。

第四届考亭论坛以“朱子学与世界文明对话”为主题,引人期待。“朱子的‘格物致知’,在今天格外重要。”林文志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沉下心来研究事物的规律,这种精神尤为珍贵。

书院,不仅是古代教育的空间载体,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生动见证。

“朱子一生与书院结缘,可以说,在书院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当属朱子对书院的情结最深最重,与书院的关系最为密不可分。”林文志说,朱子一生涉及67所书院,包括创建、修复、讲学、曾经讲学而由后人创建、撰记题词题额等,遍布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闽北历史上书院林立,共有166所书院,其中朱子创建、修复或讲学的书院超过30所,亲手创建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书院四座书院,串起了朱子的学术生涯。

建阳寒泉精舍是朱子理学思想的起点。南宋乾道六年,朱子在此守丧讲学,留下了孝道佳话。“《近思录》在此编成。”林文志介绍,“这是中国理学第一本纲要,奠定了后世研究范本。”如今,修复后的寒泉精舍也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云谷山上的晦庵草堂,见证着师生情谊。那盏为蔡元定而亮的灯,至今被传为佳话。“一盏灯,照见的是学术传承。”林文志感叹。晦庵草堂虽未修复,但“悬灯相望”的典故却流传至今。

在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下,朱子筑武夷精舍。在武夷精舍的八年,是朱子思想的成熟期,《四书章句集注》在此完成。“这本书影响了中国科举六百年,更远播东亚。”林文志说。

朱子晚年定居建阳考亭,在此创建的沧洲精舍成为学术中心,人们纷纷负笈来学。在这里,朱子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六年,“考亭学派由此形成,理学思想体系至此完备。”如今,这里常年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研学活动和公益读书活动等。“考亭书院如今不仅是文化象征和精神丰碑,也是理学的标志,还是一个旅游打卡胜地。”林文志说。

从寒泉到考亭,四所书院,串联起一代大儒的思想版图。其中,武夷精舍修复后名为朱熹园。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朱熹园考察,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一个“活”字,让朱子文化呈现“万紫千红”的面貌。如何让八百年文脉滋养当下?南平积极探索——

书院不再是静止的文物。在寒泉精舍,AR技术重现朱子讲学场景,年轻人沉浸其中;乡村振兴中,朱子文化悄然融入,县市乡村以书院文化为魂,发展研学旅游……

秋阳斜照,考亭书院的青砖斑驳依旧。游客穿行其间,步履匆匆,与八百年前的求学者身影交叠。

“传统不只是沉睡的过去,而是活着的现在。”林文志说。朱子声教,仍在闽北山水间回响,等待着新的和鸣。

作者:□本报记者 卓茹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