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武夷山麓,朱子书院古风悠悠。阳光照进庭院,台湾中央大学哲学博士黄柏翰翻阅着《近思录》。
黄柏翰是武夷学院台湾特聘专家、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4日,刚从台湾高雄回到福建武夷山的他,又孜孜不倦地投入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工作中。学生们围坐两侧,时而俯首记录,时而辩论探讨,书本翻页声与落笔沙沙声交织。窗外,茁壮的松柏正与“格物致知”的匾额一同生长。
文化沃土孕育着学术使命。2005年9月,“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选址朱熹讲学故地武夷山,挂靠武夷学院。中心成立之初,便明确了文献整理、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发展路径,成为全国首个以宋明理学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国家级学术平台。
2010年,武夷学院在此基础上整合研究力量,成立实体研究机构“朱子学研究中心”。依托武夷山“双世遗”优势,担负复兴理学精粹、服务当代社会的使命。
“这里学术氛围浓厚,时常有国内外学者参访。大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共享研究成果,致力于让朱子文化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黄柏翰扎根于研究中心,深研宋明理学和朱子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桥梁。
从建立文献资料馆、整理珍本典籍,到组建科研团队深化理论阐释;从收集相关文化遗产,到培养研究人才和后备力量;从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到承担课题研究项目……二十载深耕学术沃土,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以朱子学研究为支点,系统梳理朱熹在武夷山半世纪的生活轨迹、讲学体系与著述脉络,促进朱子学与当代哲学、文化研究的融合对话,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文化传播的完整学术生态体系。
累累硕果,既源于对文献体系的系统构建,也得益于理论创新的持续突破。中心先后出版《大教育家朱熹》等朱子学研究论著100余部、《宋明理学研究丛书》10部,撰写发表《论朱熹“人与自然和谐”的本真追求》等高质量论文200多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8个、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4个。
如何将传承普及朱子文化与现代大学功能相结合?早在2009年,中心便配合武夷学院开设“武夷文化选讲”“朱子十讲”公选课,将朱子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此后,陆续打造“朱子的文学思想”“朱子语料库”“朱熹的教育思想”等专业课,形成“六进”“六本”相结合的传承创新工作模式,激活经典的时代生命力。
“六进”推动朱子文化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毕业论文;“六本”则以读本、注本、译本、唱本、演本、绘本等多元形式呈现研究成果,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路径。
此外,该模式也辐射至中小学教育,如敬师礼、成年礼等朱子礼仪实践已常态化开展,开发《走近朱熹》等校本课程;朱子文化相关读本还被纳入武夷山党员干部培训课程内容。
守护文脉,弦歌不辍。2017年,《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全市140处纳入保护名录的朱子文化遗存构筑坚实的法治保障,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品端作为立法咨询专家参与条例制定过程。
如今,在古卷与当代的对话中,朱子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着人们的生活——隐屏峰下跫音不绝,武夷精舍迎来一批又一批朝圣的游人;九曲溪畔棹歌声声,茶灶石的余音在摩崖石刻间萦绕;五夫古镇群芳争艳,兴贤古街与文公庙交相辉映;“朱子家宴”让孝道理念可观可品,带动着地方特产的发展;《月映武夷》剧场成为“活着的”研学课堂,让观众参悟朱子智慧;“朱子婚礼”涵养文明新风,也串联文旅体验新场景。
这一幕幕,是朱子文化从经卷典籍走向百姓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缩影。二十载上下求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这座武夷山麓的学术殿堂,正持续推动理学研究走向纵深,为文化自信的当代实践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