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文旅融合:织就大武夷山水人文共生画卷

“wow!这‘Magic碗’里的星星与茶香,把武夷的魂都演活了!”

“水舞台配3D投影,简直像穿越进山水画卷!”

“朱子的故事太动人,娃看完就抱着书查他的生平!”

……

2025年的南平,生态画卷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文旅热度持续攀升。以朱熹人生轨迹与思想脉络为魂的大型山水史诗《月映武夷》,成为最亮眼的“文化名片”:第24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间隙,133个国家的155名大学生齐聚现场,掌声此起彼伏;2025“山盟海誓”国际达人踩线活动中,10国达人沉浸式感受千年文脉;国庆、中秋假期,这里更成了亲子家庭的“文化打卡地”,家长与孩子在光影流转间读懂朱子,沉醉于文化与科技交织的独特魅力,现场赞叹声不绝于耳。

这场“文旅+科技+哲学”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了南平深化“两山”转化理念、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探索。近年来,南平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持续擦亮“大武夷”文旅品牌,推动文旅产品创新、业态突破、营销服务升级,打造文旅融合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锚定“国家公园+”,构筑大武夷全域文化旅游融合体系

“原以为就是爬爬山看看茶园,没想到体验的是一整个茶生态体系!”“从采茶炒茶到住茶宿,真真切切钻进茶世界了,大人孩子都留下了鲜活记忆。”……假期里,南平茶旅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大家纷纷分享沉浸式体验后的真切感受。

在大红袍景点,游客沿步道循着茶香漫步,聆听“母树大红袍”的千年传说,以听觉与嗅觉沉浸式触碰茶文化根源;行至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沿线的燕子窠,自驾游客随停随玩,或向茶农请教采茶诀窍,或围坐竹凳亲自动手参与手工制茶,亲身感受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蜕变;沿星村茶香径的青石板路慢行,邂逅山间老茶农,品一杯山韵浓茶、漫谈茶乡故事,在袅袅茶香与清新山水气息中消解旅途疲惫。

这份茶旅沉浸,正源于“1+3+3+N”文旅体系的托举。南平创新构建的“1+3+3+N”文旅发展体系,即以巩固提升武夷山主景区为核心,重点打造“国家公园探秘之旅、采茶制茶体验之旅、朱子文化研学之旅”三大特色文旅产品,推出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自驾游、崇阳溪漫游道骑行游、星村茶香径徒步游三种游玩线路,联动各县(市、区)开发“N”个县域文旅亮点,推动游客从“看风景”向“玩转山水”的深度体验升级。

三大文旅融合主题游线路各具特色:国家公园探秘之旅串联龙川大峡谷、桐木关古驿道,用“天然氧吧科考走廊”让原始生态成为“可触摸的自然课本”;采茶制茶体验之旅整合下梅村、燕子窠等节点,以“千年茶韵体验带”串联起万里茶道的贸易史与农耕智慧;朱子文化研学之旅依托考亭书院、五夫古镇,借“理学溯源问道之路”让“格物致知”的哲思在当代焕发活力。

而全长251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更非普通交通线——它在总面积达4252平方公里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中,犹如一条“流动的风景线”,蜿蜒穿过11个乡镇、40个村落,将60处人文自然景点织成网络,既守护了生态红线,又让传统民居变民宿、农家乐成文化体验馆,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文化饭”。

在文旅产品供给上,南平以“全龄覆盖、全时畅享”为理念,构建“日游山水、夜赏星河”生态,形成“白+黑”消费闭环:白昼可体验20处“半米茶席”,融合非遗制茶技艺与朱子文化研学,让人在茶香中感悟“万里茶道”千年文脉;“飞天遁地”奇幻乐园以时空隧道为亮点,开启亲子游新体验;“月映武夷”打开武夷山水史诗长卷;夜幕降临,崇阳溪夜漂流流光溢彩,度假区步行街变身“宋韵不夜城”,昼夜体验无缝衔接。同时全域协同发力,武夷山推出涵盖“跟着徐霞客”文旅IP等的主题线路;建阳开发熹云湾、廌山书院、世界小人书博物馆(二期)等乡村文旅地标;邵武以世遗廊道串联“一镇一品”农文旅特色线路;光泽、政和、顺昌等地推出近20条特色线路,全方位满足多元旅游需求。

重大项目为全域文旅生态提供硬核支撑。首届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全市实施重点文旅项目108个、总投资557亿元,超过前五年总和,建成月映武夷、玲珑溪谷、范迪安美术馆、深业生命健康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2025年,全市31个项目列入全省文旅重点推进项目库,总投资98.18亿元,持续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破壁业态融合,打造大武夷文化赋能产业多元场景

昔日老粮站,今朝潮玩地。当游客踏入松溪1955·粮仓里主题街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热闹扑面而来:旧粮仓改造成的小酒馆飘着酒香,“红星公社”供销社里游客忙着采购,时光杂货铺前相机快门不停,市民游客静坐书咖里远眺200亩稻浪起伏的田园,孩子们追着非遗版画体验摊位跑,一派鲜活气息。

据了解,这片双节前夕开放的街区,前身为1955年的郑墩粮站,改造坚守“修旧如旧、建新如故”:保留老粮仓斑驳墙体,将其变为小酌空间;延续粮站宿舍烟火气,改造成农家饭庄;留存1958年“红星公社”招牌,内里升级为全镇最大综合商超,为产业园职工、周边村民提供“一站式”便利。双节假期8万人次的游客量,为这片老粮站注入新活力。

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叶添表示,松溪1955·粮仓里街区的实践,正是南平“文旅+农业+乡村振兴”的探索缩影。近年来,南平以“文旅+”推动多领域融合,将“概念性融合”转化为覆盖农业、工业、教育等领域的“可体验、可消费”场景,让老建筑、老农田都成为承载回忆、带动发展的鲜活引擎——

文旅+农业领域,春分建瓯小松镇游客踩泥学插秧,听老农讲解“春分插秧忙,秋收谷满仓”的农谚;秋收之际,浦城忠信镇的屋顶成了调色盘,游客跟着村民把稻谷、辣椒铺成“五谷丰登”画卷;春节前后,延平巨口乡古村落里,游客穿上传统服饰加入舞板凳龙队伍,龙身游走间,感受传统民俗氛围。连续举办多届的“武夷村潮”文化直达惠民消费嘉年华活动为典型实践,主舞台演南平南词等50余个非遗节目,市集汇非遗手作与潮品,土特产展销区打通葡萄、桔柚、光饼等农货直销渠道。

“文旅+工业”领域,工业遗产的活化演绎着“新旧对话”的智慧。延平区南纸1958创业园里,锯齿形厂房与老式抄纸机承载着“工业记忆”,文创工作室与网红餐厅赋予其“当代表达”——这个由老厂房改造的园区,如今入驻15家企业、带动1200人就业,年产值达2.6亿元,成为影视剧取景地。政和竹具工艺城“一根竹子的蜕变”、光泽圣农小镇“从鸡苗到餐桌”的工业旅游,同样在“文旅+工业”的逻辑里,让冰冷的生产线变成温暖的记忆载体,证明“旧时光”里藏着“新流量”。

从“文旅+教育”到“文旅+体育”,融合的深度不断拓展。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选址“梦笔生花”故地,建筑本身就藏着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的诗意。暑期“俄罗斯油画与素描作品展”等三场展览成研学热门。馆内研学不局限于看展,有专业老师对比东西方技法,非遗传承人在古村落演示木雕纹样,“看展+临摹+写生+非遗”的闭环,让美育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南平推动体育赛事与自然风光深度融合,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赛事接连举办,21条体育旅游精品路线串联各地美景,选手在如画赛道上竞技。2024年至今,全市已举办800余场相关活动,125场大型赛事落地,持续释放“+”效应。

“文旅+会展”领域,“会展搭台、文旅唱戏”的生态更让流量变留量: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期间,参会者可交流茶道、体验采茶、观看《印象大红袍》;朱子文化周参会者能参加学术活动、参观考亭书院、体验非遗、探访寒泉精舍及茶庄园;建盏艺术交流会上,藏家从展厅转场古窑遗址亲手拉坯——这种“学术+体验+生态”的模式,让展会不再是短暂相聚,而是文化认同的开始。

如今,多元业态的深度融合,已结出丰硕成果:建阳跻身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建盏文创园、书坊康宁古街入选全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案例,南平获评福建省文旅工作正向激励对象,大武夷超级山径赛项目“武夷山径·东方文脉共生计划——行走的东方遗产大讲堂”,邵武和平镇提升古镇旅游综合实力的经验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类示范案例。

创新营销服务,激活大武夷文旅价值转化动能

政策引领为文旅传播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南平精准出台《“迎宾客引人流 促消费促发展”工作方案》,聚焦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为“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提供制度保障,一系列创新举措随之落地生根。

全媒体矩阵构建起立体传播网络:央视《三餐四季》南平篇以茶农与晨雾的诗意画面斩获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相关内容阅读量超13亿次,让武夷山水与人文底蕴走进全国视野;全网首创的网络名人“达人驿站”吸引大V常态化采风,抖音博主“山白”拍摄的《建盏》短片单篇播放量破1亿、点赞达200万,成为现象级传播案例;“网络名人看武夷”活动触达10亿人次,《心归山水,静品武夷》宣传片发布当日播放量破百万,让“大武夷”故事穿透屏幕、深入人心。

线上声量之外,线下场景的营造让文化热度直抵人心。南平举行“行走春日大武夷”“城市正当红”等超百场主题活动激活在地活力,打造“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天村稠岭”等特色品牌唤醒地域记忆;此外,“万名台胞游武夷”“侨生武夷行”等交流活动,让茶庄园的茶香与书院的墨香成为连接两岸与侨胞的文化纽带,推动情感共鸣向消费转化。

从“流量”到“留量”,关键在“主客共享”的生态构建。南平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沉浸式场景:主题餐厅里,茶香与菜香共酿闽北滋味;非遗街区中,建盏拉坯、剪纸体验让游客变“参与者”;“书香南平”“书院文化”等新型空间,让文化场馆从“参观地”变为“生活场”。基础设施的升级更见温度:规范的旅游标识系统、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智慧文旅平台,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了底气;浙皖闽赣“联盟花园”的区域协作,则让“大武夷”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实现客源共享、市场共拓。

武夷山水间,文旅融合的文脉生生不息。南平的实践剖开了融合发展的内核: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桥,既让乡村振兴有了富民载体,让文化自信有了具象表达,更让生态文明有了鲜活注脚。未来,随着“大武夷文化旅游圈”的深化,这里不仅会成为区域增长的“强引擎”,更将以“山水与人文共生”的持续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作者:□本报记者 蒋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