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金融“活水”润青山

——邵武农商银行以特色金融服务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

金秋的邵武,竹海绵延,林下经济作物长势正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土地上,邵武农商银行的金融“活水”正沿着山林脉络奔涌——从竹企车间到林农合作社,从林下种植基地到电商直播间,这家扎根本土的金融机构以精准滴灌的金融服务,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勾勒出一幅“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图景。

融入改革大局:银林协作构建市场共同体

邵武市是福建省林业改革的“试验田”。邵武农商银行紧扣国家“双碳”战略及福建省《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将服务林业改革作为核心课题。

“我们成立林业金融服务专班,与林业局、金鑫林业等8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政府引导+金融赋能+主体参与’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邵武农商银行行长梅兴金介绍,通过“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机制,该行对邵武林产企业开展“扫园访企”,2023年以来新增授信195户林业合作社、竹企客户,投放专项贷款超3.9亿元。

“2020年初,企业资金链几乎断裂,多亏农商行雪中送炭。”邵武市福越日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钭伟勇回忆,当时企业急需资金扩大生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助,农商行仅用3天完成尽调,春节前紧急授信500万元,帮助企业补发工资、支付原料款,守住了信用底线。如今,福越日用品已成长为当地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就业80余人。

创新模式破题:让“林权证”变“致富券”

针对林业资源“评估难、抵押难、流转难”痛点,邵武农商银行创新“金融+林改”模式,让“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本。

依托“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林改机制,邵武农商银行推出“福林·股权贷”,允许村集体以林地股权质押融资。截至2025年8月底,已实现产改后行政村100%覆盖,为高峰村、加尚村、龙斗村授信592户,金额4391万元。

高峰村党支部书记张茂发算了一笔账:“我们将村里6600亩中幼林与广森营林投资公司进行合作经营,依托‘福林·股权贷’,获得230万元资金支持,配套种植黄精等中药材,助力村民增收。”

更让林农振奋的是“林下经营权抵押贷”的推出。邵武市在全国率先试点“林下空间流转”并发放“林下经营权证”后,农商行迅速跟进,以经营权证和地上作物为抵押,破解林下经济融资困局。自2022年7月发放全省首笔该类贷款以来,已累计投放320万元,其中“经营权证+”模式贷款150万元。众星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梁伯安指着山上的黄精基地说:“以前靠租赁合同贷不到款,现在有了林下经营权证,农商行批了20万元贷款,我们扩大了种植规模。”

聚焦产业链条:做竹企的“成长伙伴”

竹产业是邵武主导产业之一。邵武农商银行为竹产业量身定制“福竹贷”系列产品,覆盖竹材加工、笋制品生产、竹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环节。

针对竹企“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该行与竹产业协会、竹立方平台合作,创新“1+N”组合担保模式,将应收账款、专利权、订单等纳入抵质押范围,降低融资门槛。截至8月底,已发放竹制品贷款726笔、21144万元,笋制品贷款296笔、7622万元,“福竹贷”76笔、7520万元。

邵武农商银行瞄准绿色转型趋势,推出“竹塑贷”“竹林认证贷”,专项支持FSC(森林经营)认证企业。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李运魁介绍:“我们梳理了33家认证企业名单,上门对接需求,已发放贷款16笔、6420万元,助力企业研发可降解竹制品、升级环保工艺。”

科技赋能升级:构建智慧林业金融服务网

在数字化浪潮下,邵武农商银行以“科技+数据”破解林业服务痛点。依托“知竹网”平台,整合竹农、竹企、物流、电商平台等各类数据,构建竹产业链授信模型,实现“数据画像—自动审批—精准放贷”全流程线上化。李运魁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4694户,线上交易1740单、金额5433万元,带动信贷投放7200万元,让偏远山区的林农也能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同时,银行主动对接电商新业态,为6家竹产业龙头企业、2个电商基地提供“供应链金融+仓储贷”支持,解决电商企业资金难题。

“林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我们金融服务的‘指南针’。”邵武农商银行董事长林孝增说,未来,这家扎根闽北的“本土银行”将继续深耕林业金融,用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产品,让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润泽每一片山林,为“两山”转化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作者:□本报记者 邱冬勇 通讯员 黄晓霞